以前,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是,一個人能做多少、一個人真正所能承擔的實際勞動或是工作的時間,而時直至今,重要的不是工作,而是一個人所能夠提供的服務。
一位傑出的醫學專家與普通的醫師的區別,並不在於他們陪伴病人的時間,而在於他所能夠提供的服務,盡自己的全力診斷病情。
工業巨擘在一分鍾做出的決定,一位平庸者要一小時也許還不夠。
真正的商人是致力於提供服務的,他知道如何使用資源,運用自己的經驗,果敢地作出決定。在一天之內,他不會在自己辦公室裏呆上十到十二個小時,你可以在高爾夫球場、遊艇上看到他的身影,於這些娛樂中,他重新煥發活力,心靈得到平複,以更好的狀態去應對緊急情況。
不要誤認為我是在提倡閑蕩,絕對不是。閑蕩並非休息。一個人必須努力工作,至少在一開始必須這樣。正常的辦公時間要保持,維持自律。但如果你隻是依賴於工作,僅此而已,從沒有想到要提供自己的服務,你的工作成果將與那些每天挖走幾立方英尺汙泥的工人無異,價值不大。他們就如一台會工作的機器,時時受到老板的監管。
雇主希望你能提供的不僅是工作本身,還有服務。你在工作中取得成就,這對他而言才是重要的,而不是你的工作時間。你工作的所得結果是什麼?你為公司帶來了什麼好處?你為雇主做了什麼?自己的工作是否隻是機械性的?自己是否在工作中,一如一台機器,或是在工作之中,認真思考,認識到工作的結果的質量比工作本身重要千百倍。
許多初涉商場的年輕小夥子,一開始會抱著這樣的念頭:若他們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他們就是做好了屬於自己份內的事情了,這一切就已經足夠了。無論你工作的時間是長是短,你都應該填充好每一分鍾,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但如果你認為,隻要做好自己八個小時的工作或是忙活一整天,你就會取得成功,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真正重要的問題是,自己工作有什麼收獲?自己工作取得什麼成效?
你是願意繼續埋頭像一台機器,隻是不斷潤滑自己,處於良好的狀態、或是走出這一“機械”工作的怪圈,於工作之中,認真思考,試圖找的不是“捷徑”而是通往成功“更好”的途徑。
每人都有兩個不同的工作機製――一個是身體的自己,一個是心理的自己。前者是必需的,因為,沒有勇往直前的行動的思想與沒有思想的行動一樣,都是毫無價值的。我們應該把兩者聯係在一起。每次當你在整理信件或是處理差事之時,讓大腦通過神經連接手腳,讓自己活躍起來。
千萬不要成為一個工作機器人。
你的身體可以讓你艱難維生,但讓身體與大腦結合,你就可以翱翔天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