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理性地認識創業(1 / 3)

不錯創業是為了賺錢,在更高的層麵上來說,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但是創業是什麼?

創業是這樣定義的:教育(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培養人的創新能力,創業就是將創新的想法付諸實踐產生價值的過程;在後者,創業的定義是:創業是指一個或多個人冒著經濟風險創立新組織,並利用新技術或創新工藝為他人創造價值的過程。而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創業的定義則是:創造事業。創業,對於我們心中,大家的理解又是什麼呢?而對於一個人,創業,又意味著什麼呢?

有的人選擇創業,那是因為不甘自己的命運,覺得畢業後上個班,每個月賺個幾千,那不是自己想要的;有的人創業,是為了那一口氣,為了不讓別人看不起自己;有的人創業,則是為了逃避金融危機下自己艱難的求職;有的人創業,則是一個價值的體現了。

50年代,走進國家經濟,60年代,狂熱的“大躍進”,70年代草根經濟的潛滋暗長,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則是摸著石頭的變革,80年代中國現代公司的奠基;90年代,躁動的青春;00年代,穿越彩虹門,而2010後鍘在危機中成長和成熟。

如果了解了中國的一個創業史,那麼,09年的創業熱,正是體現了國家對創業的重視,正是表麵是創業的價值,它,不僅僅隻是個人的價值,也許,我們的大部分將成為創業的犧牲品,但是,這一種犧牲,也許可以換來更大的成功。美國20%的創業成功率,難道,一開始就有這麼高嗎?不是!正是那一代代美國人,(也許,可以說大部分不是本土人吧)懷著那一份份激情,不斷地在創業中,正是因為從小在創業環境熏陶下成長,他們,才擁有著那一份份創業力。為此,我們的創業,又算得了什麼呢?

創業,是需要政策,經濟,文化環境以及個人四部分組成的,試想下,我們,現在又是在怎麼樣的一個政策、經濟、文化環境中,

記得美國曆史學家享利斯蒂爾康馬傑費盡畢生心血研究“美國人的性格”,他的最後結論是:作為個人,我們與其他國家的人民是大不相同的,因為我們是移民的後代。因此,我們時時牢記美國是一個新生的民族,牢記是祖先們抓住了非凡的機遇,我們每個人都要繼續把握這樣的機遇。同時,另一位曆史學家提出,在美國人的性格中,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由於邊疆的存在而形成的。對於美國人來說,“去西部”就是“創造美好的未來”的同義詞,在走向未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不斷地市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就算摔倒了也能重新爬起來繼續前進,這就是我們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地方。

創業,我們也許真的隻是犧牲品,但是,犧牲品的我們,是不是能從創業中學到更多的東西呢?如果做出了一個選擇,那就意味著你將得到什麼,同時,你也將失去什麼。為此,從來不曾去後悔自己做的每一個選擇。雖然看到了不同的風景,但,那是我自己選擇的風景,路,再崎嶇,風景再不美,那也是屬於我自己的風景。就像創業,你要考慮的是,沒有正常的作息,沒有正常的三餐,沒有正常的收入……沒有的東西也許太多了,但是,你可以在創業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得到更多的能力鍛煉,認識更多的朋友,處理更多的風險,失去的時候,是不是也該想想自己得到的東西呢?

而在經濟的大潮之中,對於創業和經商來說,知識性是第二位的,情商才是第一位的,商業領域需要的知識是非常綜合的,不僅僅要懂經濟,懂金融,還要對化工、機加工……等等行業有所了解。經濟學隻是一種思想,教你用什麼樣的思考方式去看待你所遇到的問題,簡單點說就是以利益或者效用的眼光去看待別人的行為,從而決定自己的行為。

可能你也聽說過,有些人呢,小學畢業甚至根本就沒文化也能當各種企業的大老板。這是很正常的,經商不用懂那麼多的道理,隻要學會如果解決遇到的問題就行。常言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經商就是用錢鋪路,有些老板認為錢不能解決的問題才是比較難解決的問題。知識學多了不免迂腐,把問題看得很透卻對現實環境無能為力的時候生活會比較痛苦,就像掉進海裏,雖然你會遊泳,卻永遠摸不到岸邊的感覺。

但是經商的成功要看你的著眼點,如果隻想當一個暴發戶,建議你多學學政治,一朝把一輩子的錢賺完;如果想當個小企業的老板,練練膽子,學學如何與人相處就行了;如果想把企業做大做強,就需要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知識,有更大的膽子,與更高層的人相處。但是,能把企業做大的人,剛開始的時候都沒想過能把企業做到什麼什麼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