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了!”李在先終於忍耐不住,爆發道。
他當然知道王庸說的事情是真的,事實上這也是韓文的一個重大缺陷。現在南韓人的身份證上都必須用漢字輔助標注,不然很容易造成重名。就連許多地名都是同時韓文跟漢字書寫,不然根本分不清楚哪是哪。
不過,李在先堅信這些都不是問題,早晚可以解決。
“如果你今天不是來論學,而是來耍這些小聰明的,那就請回吧!不要以為這些東西會影響到南韓的新文化進程!我們有足夠的精力與決心去繼承傳統文化,並且推陳出新,讓南韓脫離陳腐落後的漢文化影響,煥發出嶄新活力!事實證明,現在韓流文化已經成功影響到了世界,而你們華夏呢?”李在先帶著一抹譏諷回答。
“艸,這個老棒子,屁韓流文化,腦殘文化才對!”直播間觀眾聽完安易的翻譯,罵聲一片。
前幾年韓流確實在華夏大行其道,哈韓的青少年數量不菲。不過這些年人們卻理智了許多,韓流熱度已經退卻。相反對華夏國學的熱情上漲不少。
“說得好!韓流文化已經走向世界,而華夏人到現在依然隻會嘴炮!事實證明漢文化就是落後的文化!”有幾個南韓民間代表鼓掌叫好道。
王庸嗬嗬笑著轉頭看向那幾人,悠悠問:“韓流文化?你們說的是你們獲獎的那部《淵蓋蘇文》嗎?確實很有創新啊!”
“《淵蓋蘇文》怎麼了?那可是我們sbs電視台獲獎的曆史大劇!”一個sbs電視台的記者聞言,不服氣了。
“曆史大劇?還獲獎了?牛批!”王庸豎起大拇指。“隻是這部如此牛比的曆史劇中,隋煬帝背後的屏風上為什麼寫得是太祖的《沁園春雪》?”
“……”sbs電視台的記者臉色一紅,不說話了。
因為去漢化,導致南韓一些曆史劇製作異常粗糙,許多製作人根本不認識漢字,以為隻要是漢字書法就夠了。結果出現了隋朝曆史劇中使用當代詩詞的鬧劇。
“哈哈,那電視劇我看過,腦殘的很。虧得棒子還有臉說是曆史大劇呢!”華夏觀眾哄然大笑。
懟完記者,王庸轉向李在先:“既然李老師自信你們能從古文化中推陳出新,那麼咱們今天幹脆不比別的,就比一下你這玉山書院數千本藏書吧!咱們每人隨機抽取十本書籍,限定一個小時全部解完。解讀正確且多者獲勝,如何?如果連自己國家古書都看不懂,又有什麼麵目談推陳出新呢?”
李在先眼睛微眯,隨後倏忽睜開,點頭同意道:“好,就比這個!”
他之所以答應的如此爽快,主要因為王庸這個提議他占了很大便宜。
書院中的大部分書他都看過,十本中隻要抽中一兩本熟悉的,他獲勝的把握就大增。
而王庸可是一本沒看過。
王庸微微一笑,隻當做不知道李在先占了便宜,一伸手:“請吧,咱們入內隨機抽取書籍。”
“請。”李在先帶頭,走進藏書閣。
無論是鏡頭前還是現場觀眾,都緊張起來。
所有人都清楚,比拚已經正式開始。
除了比拚實力之外,還要比拚運氣。玉山書院作為南韓最大的古籍藏書館,晦澀難懂的古籍比比皆是。萬一運氣不好抽到幾本難的,那就完了。
“李老師抽中簡單的,王庸抽中難的。李老師抽中簡單的,王庸抽中難的……”
一個記者跟隨在後拍攝,同時嘴裏不住念叨。
誰知安易驀然回頭,嫣然一笑,如奇花盛放,美豔不可方物。頓時讓那個攝像師看傻了眼。
“王老師抽中什麼?”
攝像師隨口就答:“簡單的。”
“嗯,沒錯,繼續念吧。”安易打個響指,回過頭去。
攝像師兀自不覺,張口念叨起來:“王老師抽中簡單的,王老師抽中簡單的……”
笑煞一片收看直播的觀眾。
很快,王庸跟李在先就被蒙住雙眼,在數百本古籍中開始抽取。
“王庸,抽取完畢。”
“李在先,抽取完畢。”
隨著孫興民宣布,王庸跟李在先各自捧著抽取的書籍走出藏書閣。
而走在王庸身後的李在先,眼中閃動著絲絲笑意,仿佛已經勝券在握。
即便他還沒看一眼自己抽取的十本古籍到底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