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前者,那隻能說明趙孟頫也是一個修行者;如果是後者,那說明他現在琢磨出來的法子可能還不是那麼盡善盡美,隻能算是一個取巧之道。
可惜,這個問題是注定弄不明白了,趙孟頫不可能從土裏鑽出來解釋他的疑惑。
而他要做的就是將他自己琢磨出來的法子琢磨的更加完善,如果真能做到那一點,那他在畫壇上的聲望就算超越趙孟頫也不是不可能的。
至於他琢磨出來的法子,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在創作的時候賦予作品以物性和靈氣。物性這東西還好說點,在島城的時候他就無意中製作出一隻天生物性就比較強的羅盤,隻是當時還有點懵懂,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做到的。
現在麼,他多少明白了一些原理,有八成的把握可以做到。
至於把靈氣灌輸到外物上,還不能讓這些靈氣消散,難度可就太大了,可難度再大也值得嚐試,不是嗎?雖然這樣做會浪費大量的靈氣,但要是真的能掌握這種技巧,無論如何也不會虧本。
前幾天他的靈氣為什麼會消耗的那麼快?就是因為那一次次的嚐試,直到試驗成功。
現在他已經能成功的將靈氣灌輸到他的作品中了,隻是為了讓靈氣長久的保存下去,他可費了不少心思呢,最後還是結合著物性的妙用才達到目的。
也就是說,他一旦創作完成,畫作將同時擁有物性和靈氣的存在,具備兩者的共同特點,也必須同時存在,因為少了物性的力場,他灌輸進去的靈氣將很快煙消雲散。
當然,這個過程依然需要他非常小心,非常仔細,所耗費的心思和精力,比單純的創作一幅優秀畫作要多的多,甚至多出了十倍都不止,稍有不慎就有會前功盡棄,那真是容不得一丁點的馬虎。
另外,他這種創作方式對材質的要求也比較高,好紙好筆那是肯定的,連染料、墨汁甚至水也不能馬虎,如果能搞來本身就含有靈氣的老紙老墨,那自然更好。
可惜,一時半會兒還真買不到老紙,隻是從市場上買到了一塊同治年間的鬆煙墨。
鬆煙墨烏黑無光澤,用於作畫會呈現出一種蒼茫的山水感,暈染效果也更出色,層次感更強。不過鬆煙墨的製作耗材較多,需要砍伐打量的鬆樹進行燒製,汙染環境也破壞水土,所以現在的鬆煙墨製造商使用的都不是整棵的鬆樹,而是零散的鬆樹枝。
鬆樹枝燒出來的鬆煙墨,那質量可想而知,雖然一樣烏黑,但是神韻卻要差上不少,所以現在的鬆煙墨就基本上是劣質墨的代名詞,跟油煙墨比起來價格差了不少。
但老的鬆煙墨就沒這個問題了,古人可不管你什麼環境不環境的,有錢賺就好,為了提升鬆煙墨的質量,多少年的老鬆樹都敢給你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