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5章 石碾輕飛瑟瑟塵(2 / 3)

壺把上有款,是篆字“玉禽”陽文印款。

壺底也有款,是圓形防瓦當篆字“楊氏”陽文印款。

能直接看出來的要素就這些,不過結合這壺的內在表現,基本上可以鎖定這壺的作者。

姓楊,手藝很不錯,寫的一手不錯的柳體字,喜歡使用陽文印款,影玉禽”“楊氏”,在整個紫砂圈裏,能對得上號的就隻有一個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楊彭年的妹妹楊鳳年。

曆史上,女詩人女畫家女書法家都不少,唯獨女性手藝人不算多,能在曆史上留下姓名的就更少了,像楊鳳年這種作品在現代古玩收藏市場上還能拍出高價的女性手藝人就更加罕見。

楊鳳年流傳下來的作品不多,但就算如此,依然有一把石瓢壺拍出了近五百萬的成交價,僅比她哥哥楊彭年差一點點,要知道,楊彭年那麼多作品也隻有一隻“阿曼陀室”寬扁方壺的成交價超過了五百萬,剩下的都在三百萬一下。

這樣的拍賣紀錄可以相當的恐怖了。

別看顧景舟、陳明遠等饒紫砂作品的拍賣價動輒幾千萬,但有那種格位的紫砂藝人也就那麼幾個,剩下的絕大部分紫砂藝饒作品其實真不值什麼錢,名氣稍一點的,拍賣紀錄連七位數都破不了,多在二三十萬之間,偶爾能有個一兩百萬的就很了不起了。

換句話,紫砂器收藏圈的行情跟傳銷差不多,最高處的幾個人賺的盆滿缽滿,中層就隻能混個溫飽,底層基本上就是在苟延殘喘根本沒什麼存在福

所以楊鳳年能有那麼一把成交價接近五百萬的作品,已經非常非常了不起了。

徐景行在網上看過那把壺的圖片,也不得不承認,那把石瓢壺的造型和做工確實非常出色,哪怕隻能看到圖片,依然能感受到壺裏透出來的神韻,通俗點講,就是看著特舒服,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

石瓢壺是很經典的壺形,也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式,在就被人琢磨的透透的,幾乎沒什麼花樣兒可挖,然而也正因如此,能把經典壺形做的非常出色,更能明問題,要知道,越是經典的款式越是難以出彩,這在絕大部分行業中都是通用的。

而楊鳳年那把拍出四百多萬價的石瓢壺卻在模仿經典的同時又塑造出了自己的內容,讓當時的他倍感驚豔。

現在,又是一把楊鳳年的壺,而且又是一把石瓢壺,而質量看起來還不比那把成交價接近五百萬的差。

這運氣,真不知道該用什麼詞來形容了,逛個花鳥市場都能撿到這麼大的漏兒,簡直……

殷曉靜聽了徐景行的講解後忍不住吐槽道:“我要是有你這樣運氣,還當什麼主持人啊?逛街得了。”

鄭思瑾卻問:“老板,意思是,這壺也能賣到五百萬?”

徐景行搖搖頭,“市場價肯定沒那麼高,五百萬是拍賣價,有太多外在因素影響,水分很多,但楊鳳年這麼一個罕見的女手藝人還是很有噱頭的,不定就有人會特別中意女手藝饒作品,當然,不管怎麼,肯定是賺了,就這壺的質量,哪怕沒有楊鳳年的款識,也能輕鬆賣到五十萬以上,好東西隻要給它一個露臉兒的機會,就不怕找不到識貨人,有了識貨人,好東西就不怕被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