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征戰金融業(1 / 3)

互聯網征戰金融業

封麵報道

作者:何菲

互聯網正在吞噬一切,也在重塑一切——人們到底持哪種評價,這可能要取決於他們與互聯網公司們的交手或合作的經曆。戰局剛剛鋪開,過程詭譎多變,人們也可能隨時改變自己的看法。

無法確定互聯網公司未來會做什麼。在這個有著大量資金流動、充沛的用戶和商戶資源的領域,我們隻能看看,主流互聯網公司現在的金融業務到底在怎麼玩。

京東:供應鏈金融到互聯網金融平台

在做了近10年電子商務之後,京東做金融,算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今年年初,京東商城首次對外透露,該公司2012年全年整個平台的交易額突破600億元。按照公司創始人、CEO劉強東的說法,之前的9年,京東保持了平均每年200%的高速增長。

大量的沉澱資金、上遊供應商與下遊消費者的不斷擴容與數據庫積累,為涉足金融業務而亟需建立的信用體係奠定了基礎。

半年後,京東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動作,也讓人聯想到之前劉強東所提到的未來10年京東的業務框架。該框架由“以技術為驅動的自營電商業務、開放服務業務以及數據金融業務”三大板塊組成。電商價值鏈和供應鏈服務將成為京東未來新生業務的拓展方向。

從去年開始,京東內部就決定涉足供應鏈金融業務。“主要的因素來自於上遊的供應商。” 京東金融發展部總監劉長宏透露,“供應商在和京東合作的過程中,有時候庫存周轉率跟不上京東的發展速度,而且在之前的現有的合作模式下,可能影響到它的回款的速度,所以我們發現這中間其實很多供應商有這種訴求。”

京東金融部門員工主要來自金融機構和谘詢公司。“谘詢公司的同事主要負責流程方麵的管控,還有係統的搭建。”劉長宏說,“金融機構的同事主要做的是產品的設計和風控的管理。”

去年年中,供應鏈金融相關工作開始啟動。到去年年底,京東商城與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簽署了全麵戰略合作夥伴協議,京東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上線,雙方向京東的合作供應商提供金融服務,並推出了包括應收賬款融資、訂單融資、委托貸款融資、協同投資、信托計劃等在內的供應鏈金融具體業務。

電商平台的競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從對電商用戶的爭奪轉而進入對供應商的爭奪。京東現有超過1萬家供應商,尤其是3C供應商,資金需求量很大,即使有些大型供應商有著健康的資金流,但也可能在短期內存在融資需求,這也意味著京東將直接麵對供應商們多樣化的融資需求。

此前有消息稱,京東從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超過50億元人民幣的授信業務。根據劉長宏提供的最新消息,“我們拿到了100億元的百分之百的純粹授信,在這過程中是沒有任何擔保的。”

然而,處於整個互聯網金融產業上遊的銀行本身並不缺錢,對風控體係的容忍度也相對較小,在產業鏈的下遊,是京東對應的資金需求方,其中有部分小微企業,議價能力差,融資成本高。為什麼銀行願意和京東等電商平台合作?

大數據是京東與銀行“議價”的籌碼之一。與阿裏巴巴相比,京東擁有統一的物流服務與較大規模的商戶,擁有更豐富的信用評級的數據來源,在建立風控體係上擁有一定優勢。成立金融部門之後,京東設置了獨立的數據部門,各個部門之間可以實現交互。出於未來占領市場的考慮,銀行希望在互聯網金融創新的下一個階段裏獲得更多的數據資源。

未來,倉儲平台的開放有望為京東繼續“加碼”。“即使這些倉儲平台供應商跟我們京東沒有合作,但是我可以對它的庫存進行管理,給它提供服務。”劉長宏表示,“( 比如)你應該備什麼樣的貨,因為它賣出去都有我自己的物流品牌。”

庫存是供應商資金占用較大的部分,通過對這部分數據和信息的掌握,京東可以進一步豐富其數據庫。通過對大數據資產的挖掘,京東需要優化其信控評級體係,同時對接多家銀行,為供應商設計並推送量身定製的信貸產品。

去年10月,京東商城完成收購第三方支付公司網銀在線,解決了針對個人客戶開展業務的問題。同時,支付公司也在由過去主要麵向零售領域,漸漸轉向企業業務,比如向供應商滲透。第三方支付也便於打通銀行通路,存在不少創新空間。

在京東商城的彩票、旅行、充值、票務的品類下,還出現了汽車保險、意外保險等險種產品,京東與人保壽險、陽光保險、泰康人壽等公司合作,涉足相關代銷業務。

牌照、支付工具、上下遊資源皆已齊備,來自銀行、自有資金和社會公眾資金的錢讓京東“很富裕”,想要來融資的供應商我都基本可以滿足。”劉長宏表示,但他們還要麵臨最難突破的環節——信用評級。

要優化信用評級工作,除了使自有數據庫結構更為豐富和準確之外,還需要利用包括評級公司、信用擔保公司、國家稅收監管信息等方麵的社會數據資源,獲取整個社會體係的信用評級資源,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產品設計的創新。

這是一個按需定製的平台。與傳統銀行不同的是,京東金融平台上對接了多家銀行,這為上遊的資金渠道化創造了條件。下遊方提出融資需求之後,由京東對其進行信用評級,選擇適合的產品。

單個產品的概念已經不是那麼重要。未來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在企業發現自己有融資需求之前,互聯網平台上就可以預判其資金狀況、可能需要融資的時間,選擇合適的方式向其推送適合的產品。 “我們最終要做的是平台化的服務。” 劉長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