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其實,做到情緒健康很容易(四)(1 / 3)

如何戰勝浮躁

浮躁是各種心理疾病的根源,是成功、幸福和快樂的絆腳石,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敵人。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都不可浮躁,如果做事浮躁,往往會導致無條理地蠻幹或盲目應付,最終會失敗;如果一個人浮躁,容易變得焦慮不安或急功近利,最終會失去自我。

張小強是一名物理碩士生,曾在某科研單位工作。幾年前,他禁不住“下海”的誘惑,停薪留職到深圳去淘金,先是在一家公司當經理助手,後又與人合作開辦了一個谘詢公司。不久,他從媒體上發現自己的一位學友寫的電視劇一炮打響,成了名人。他又想去當作家,離開了谘詢公司,憑著他自己一時的寫作衝動,寫了幾個電視劇本,由於自己的功力太淺,尚未入門,全扔進了廢紙簍。這些年,他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做著這件事,又想著那件事。在追求的忙碌中,人就像一隻陀螺,被現實這根鞭子抽打得團團旋轉。最後,他才發現,自己原想離開單位獲得自由,結果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卻失去了屬於自己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伏爾泰說:“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你鞋子裏的一粒沙子。人要輕裝上陣,就要不理會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要學會倒出那些煩人的‘小沙粒’。”浮躁正像那煩人的“小沙粒”,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能無休止地消耗人的精力,使寶貴的年華在疲於奔命中白白地浪費。

怎樣才能戒除浮躁呢?我們知道,輕浮急躁和穩重冷靜是相對的,因此,力戒浮躁必須培養穩重的氣質和精神。

穩重冷靜是一個人思想修養、精神狀態良好的標記。一個人隻有保持冷靜的心態才能思考問題,才能在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中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是自己的心靈真正安寧,言行舉止恰如其分。諸葛亮講的“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如能把“寧靜以致遠”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那定會有助於克服浮躁的缺點。

清廷派駐台灣的總督劉銘傳,是建設台灣的大功臣,台灣的第一條鐵路就是他督促修的。劉銘傳的被任用,歸功於他穩重冷靜的素質:

當李鴻章將劉銘傳推薦給曾國藩時,還一起推薦了另外兩個書生。曾國藩為了測驗他們三人中誰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約他們在某個時間到曾府去麵談,可是到了約定的時刻,曾國藩卻故意不出麵,讓他們在客廳中等候,安中卻仔細觀察他們的態度。隻見其他兩位都顯得很不耐煩,不停地抱怨;隻有劉銘傳一個人安安靜靜、心平氣和地欣賞牆上的字畫。後來曾國藩考問他們客廳中的字畫,隻有劉銘傳一人答得出來。結果劉銘傳被推薦台灣總督。

穩重冷靜,是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為穩重冷靜意味著深思熟慮,辦事踏實,可以信賴。穩重冷靜的人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不感情用事,不急於求成。他們一方麵等待時機,另一方麵埋頭積累自己。他們也比較通情達理,善於跟各種人和平共處,能贏得他們的尊敬愛戴。而一個腳踏實地、辦事有章有法、擁有好人緣、善於把握機會的人,成功對他來說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在這個瞬息萬變、物欲橫流、充滿誘惑的年代,偶爾的浮躁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當浮躁使人失去對自我的準確定位,使人隨波逐流、急功近利,喪失理性而肆無忌憚地行動時,就會對自己、家人、朋友甚至社會帶來一定的危害。所以,告別浮躁,回歸理智,才能從容不迫地迎接每一輪太陽的升起!

如何消除內疚

人的一生當中,最沒有用、最令人可悲的壞情緒,就是為自己曾做過的錯事深感內疚。它使我們集中注意力於過去的事而感到頹喪或氣惱,令自己耗費在停滯不前之中。

大多數的人均曾有過內疚的感受,偶爾為之的內疚,無傷大礙。然而,如果你經常陷於其中而無法自拔,便足以說明你已成了十足的壞情緒的受害者,過度鑽牛角尖了。

我們所說的壞情緒的受害者是:有人提供給你一個信息,不論你做過或沒做過,也可能是說過或沒說過,總之,誤解使你成為了一個不受歡迎的人,而你當下的反應就是陷入壞情緒中。

為什麼你會這樣?大部分原因是,如果你不感到內疚,就會被人家認為你“很不懂事”,這與“在乎”有關。如果你在乎某人或某事,你就會因你自己所做的不適當的事而內疚不已,而被人認為你是一個關心人多過於自我省思的人。

內疚是所有行為中最無益處的,它敗壞了人的情緒,等於是在浪費生命。為什麼呢?因為從理性上來說,你現在因“已經”發生的某件事而停滯不前,但已發生的事並不會因你的內疚而有任何改變。

內疚不隻是關心過去,而是因為過去的事影響現在。內疚與反省是有區別的。如果你是從過去的經驗中記取教訓,不再重蹈覆轍,這就不是內疚而是反省;當你因為以前有過某種行為,現在就畏怯不前,你就成了內疚的俘虜。由過去的錯誤中學習經驗是一種反省,是健全而必要的成長曆程,而內疚是不健康的,因為你是毫無意義地把現在的精力耗費在對以前的事感到傷感、不安以及沮喪上,這是沒有意義的。內疚導致的壞情緒是可怕的。

使內疚變成一個人情緒的一部分有兩種基本途徑:一是外在環境強加給你的,另一種是自己加上的。外在環境的內疚可上溯到孩童時期,諸如以下的警告:“你應該感到羞恥。”、“好吧,我隻不過是你媽媽而已。”這些語意給幼童造成的內疚反應是受大人操縱的結果,其作用是使孩子陷入壞情緒中不能自拔。

父母加強給孩子的內疚是操縱孩子行動的萬靈丹。“我為你犧牲”的這個心望,是造成對方內疚有效方法。當母親回憶以往艱苦的日子,對你說她犧牲了自己的快樂,才讓你獲得現在的快樂。你聽到這些,自然會問自己,怎麼可以這樣自私。至於父母的身體不適更是製造子女內疚的好方法。“你使我血壓升高。”、你使我的心髒病發作。”父母把一切與年歲有關的正常毛病都歸咎於你,因為它能有效地引起你的內疚,進而使你順從他的指示。這是想拴住有叛逆性格的人最普遍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