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這個繽紛多變的社會,大凡有所作為的人,通常都懂得如何經營人心,這一點我們可以找到無數的事例作充分說明。
從零起步,5年增長200倍,6年銷售200億,牛根生領導的蒙牛一躍成為中國成長企業百強之冠!“蒙牛現象”已經成了眾多企業家、學者、媒體關注的焦點。牛根生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年“再造一個伊利”,最主要的還是得益於他的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心”的理念,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也說:“人的素質過去是海爾成功的根本,今後我們麵臨的挑戰也是人的素質問題,如何凝聚人心將是企業發展的根本。”
我們每天都要麵對形形色色的人,如何經營他們的心,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一門藝術。因為這是我們在未來是否能夠取得成就與發展的關鍵所在。
那麼,如何經營人心呢?人們常說“知人知麵不知心”,是否意味著人心是不可捉摸的呢?我們知道,人的一切外在行為都是受某些心理支配的。也就是說,每個人處在同一心理狀況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雖然各不相同,但支配這些行為的心理卻是永恒不變的。可見,如果我們懂得一些心理學妙招,經營人心就會易如反掌。請注意本書的宗旨:稍稍的變化通常能帶來意外的驚喜。請看下麵的例子: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艾倫·蘭格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幾十個人正排隊等候複印資料,他讓插隊者對正在排隊的人說:“打攪了,我有5頁要複印,能否讓我先來?”對這樣毫無掩飾的插隊請求,有60%的人滿足了插隊者的願望。但當插隊者把自己的插隊請求加入“因為……”
如:我能先用下複印機嗎?因為我趕時間。同意插隊者請求的人居然達到94%。這種結果沒有什麼奇怪的,畢竟,大部分人對待合理的請求還是會通融的。
接下來才是問題的關鍵。這次蘭格稍稍變動了一下,他讓插隊者說了一個不可理喻的理由:“我能先用下複印機嗎?因為我有東西要印。”
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等候在這裏的人,誰不是來複印東西的?但是,盡管插隊者的“理由”實在讓人匪夷所思,結果還是有93%的人同意了。
簡直和前麵的正當理由不相上下。
這樣的情況讓人不解嗎?類似上麵的情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蘭格認為這是人們不斷地修正聯想的結果,而讓人們產生聯想的就是跟在“因為”後麵的補充論據。比如:我能成為這本書的第一作者嗎?因為這對我升職有好處;因為現在是下班高峰期,我能來晚點嗎?巴西隊能在本屆世界杯上奪冠,因為他的國家隊裏有世界上最好的射手。
當然,像所有事物一樣,補充的論據也有不奏效的時候。在蘭格的實驗中,盡管“因為”後麵跟的論據有點牽強附會,但大多數人還是沒有反對插隊者的請求,關鍵就在於插隊者要複印的紙張數量隻有5張,對小小的請求人們容易同意。但如果插隊者要複印的紙張數量比較多時,結果會怎麼樣呢?
為此,蘭格還做了一組實驗:他讓插隊者表示他有20份需要複印。
複印機不像齒輪,越用越順暢,相反,複印越多,卡紙的幾率就越高。
換句話說,如果人們同意了插隊者的請求,可能自己要等待好長時間。
這次,插隊者說:“打攪了,我有20份要複印,能否讓我先來?”隻有24%的人表示同意。當插隊者說:“我能先用下複印機嗎?因為我有東西要印。”在這樣蹩腳的理由下,同意率絲毫沒有提高。不過當插隊者說:“我能先用下複印機嗎?因為我趕時間。”同意插隊的人數增加了一倍,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插隊者的理由很充分。
可見,當別人的請求不會為自己帶來負擔時,心理捷徑(mental short cuts)是大多數人作決定的依據,不管理由是否充分,人們都不會反對。相反,人們就會把請求者提供的理由是否充分當作考慮的第一要素。
天下萬物在變,唯有人的心理不變。無論何時何地,我們要想經營人心,用此來為自己的成功添磚加瓦時,就要熟悉人性,懂得一些心理學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