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發展與改革研究
大中型工業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骨幹和改革開放的主導力量,搞好大中型企業不僅關係到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公有製的鞏固,也關係到經濟體製改革能否繼續深入下去的大局,是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必須以黨的基本路線為依據,以十年經濟體製改革尤其是企業改革基本經驗為基礎,從經濟體製改革這一龐大而複雜的係統工程整體著眼,弄清大中型企業十年來的發展過程,分析其麵臨的基本問題和進一步改革的難點,綜合地、全麵地把握好各項政策的取向和配套。本著這一目的,自1990年至1991年,從北京市地方預算內工業企業中選擇了218家大中型企業進行了調查,對所彙集的數十萬個數據進行了綜合處理和分析。
第一部分基本情況
1981—1990年是我國經濟改革全麵深化的重要時期。改革為大中型企業注入了活力,並推動了企業的發展。十年間,大中型企業運行的主要特點是:
一、工迎總產值在周期性波動中適速増長,“六五”快於“七五”
1981—1990年,北京市的218戶大中型工業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7.2%,略低於全市工業企業平均增長8.2%的速度。
從增長趨勢看,有兩個顯著特點:其一,十年增長表現為兩個變化周期,與國民經濟“六五”和“七五”計劃期相一致。其中,“六五”期間年均增長9.2%,“七五”期間年均增長5.2%,“六五”增長快於“七五”4個百分點。其二,十年增長波動較大,增長曲線呈“雙駝峰”型。其中年度增長的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的極差為15個百分點,生產的不穩定係數(均方差)為5.2。表明大中型企業生產的增長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較大,穩定性較差。
二、企業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企業固定資產有較快增長。1981—1990年,218戶大中型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年均增長11.2%,固定資產淨值年均增長11.0%,略低於全市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年均增長12%的水平。從增長趨勢看,十年增長表現為兩個階段。其中,1981—1985年固定資產原值年均增長9.6%(淨值年均增長8.4%),1986—1990年固定資產原值年均增長12.8%,淨值年均增長14.3%)。十年間年度增長的最高點1987年為17.1%,高於最低點1983年近10個百分點。
機器設備增長較快。1989年,所調查的北京市218戶大中型工業企業機器設備總量達25萬台,設備總值比1981年增長3倍多,達83.41億元,9年年均增長11.6%。其中,引進設備增長很快,到1989年引進設備達1.8萬台(套)總額達12.57億美元,9年年均增長29.2%。
三、反映經濟效益的絕對量指標持續增長,相對量指標逐年下降
實現利稅穩步增長。1981—1990年所調查的218戶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利稅年均增長6.46%。其中“六五”期間年均增長6.42%,“七五”期間年均增長6.50%。
綜合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一些重要相對量指標逐年下滑。資金利稅率由1980年的45.2%下降到1990年的26.2%,十年下降了19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1.9個百分點。其中,“七五”期間下降幅度較大,下降了14.29個百分點,比“六五”期間多下降近10個百分點。產品銷售收入利稅率由1980年的32.6%下降到1990年的19.98%,十年下降了12.6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1.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