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霸先和兒子陳叔寶,都樂忠於這套把戲。
陳霸先於公元558年舍身一次,大概也是同泰寺,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同泰寺的方丈,簡直就是中了彩票,當和尚也能成為億萬富翁的舍他其誰!
陳叔寶比陳霸先更加離譜,他即位的當年就在莊嚴的國家宮殿內(太極殿),召開隻有和尚才會召開的“無遮大會”。
為了表現他的虔誠,他不但舍身、而且還舍禦用馬車、禦用衣服、除了老婆沒舍出去,可能連內褲都舍了。
陳叔寶的舍身跟老爹可能不太一樣,他是有很強烈的目的性的,他想祈求老天保佑,北方隋帝國的楊堅不來攻打自己。
可是楊堅並不這麼想,他看到了陳叔寶的昏暈,早已將南方的國土視為了囊中之物。
公元五百八十七年,楊堅滅掉梁國,加緊了統一全國的步伐,長江兩岸都能聽到隋朝大軍鏗鏘有力的呐喊聲和叫囂聲。
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陳叔寶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於是——
於是他自稱是佛祖的奴隸,再次自我綁票給寺廟,希望佛祖能用一記響雷,把楊堅給劈死,但佛祖很有理性,並非有求必應,尤其討厭賄賂(事實證明,賄賂越多,覆滅越快)。
隋朝大軍一再逼近,邊境告急。陳叔寶不思組織應戰,卻還是在佛祖身上打主意,他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在首都健康興建了一座宏偉壯麗的大皇寺,寺中建立七層舍利寶塔(七級浮屠)。
也許是陳帝國真的注定要滅亡,舍利寶塔還沒完工,內部忽然失了天火,就此付之一炬,整個燒掉。
佛教的發展到了唐朝,才真正的達到了頂峰。唐太宗李世民的時代,中國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高僧玄奘,也叫唐僧或唐三藏。
玄奘於公元六百二十七年離開長安,橫渡西域翻越蔥嶺雪山,到印度尋求真經。曆時十九年,於公元645年返回國都長安。
這次旅行並不像《西遊記》裏描寫的豔遇不斷又新鮮刺激,更加沒有滿天神佛的保護,我們可以想象,當玄奘獨自走在人跡罕至的羅布泊的時候,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情形。可是這位老和尚硬是以堅定不移的革命意誌頂住了。
還有,唐僧同誌的為人絕對不像電視劇裏演的軟弱木訥,相反,根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的記載,此君言辭犀利,能言善辯,善於抓住主要矛盾,不然也不會在天竺舉辦的論經大會上一舉奪冠了。
還有,他跑去印度取經,不是受了唐太宗的委托,而是偷渡去的。要不是唐太宗寬宏大量,隻怕要讓他腦袋搬家了。
玄奘回到長安之後,唐太宗沒有追究他偷渡的罪名,反而給了他很高的禮遇,請他主持長安最大的寺廟弘福寺。
從此之後,一直到玄奘同誌犧牲,所從事的全都是翻譯工作。先後完成了七十五部經文翻譯,按照一部十萬字計算,將近八百萬字。就算放在二十一世紀,也不是個小數目。
唐太宗後期,文成公主和親吐蕃,使得佛教傳入了西藏。
道教是純中國的宗教,本源來自於老莊哲學的飄渺玄幻。後來,道家學派的人和陰陽家五行家結合起來,成為了一種近乎於學派與宗教之間的物種,這種煉丹煉金,求取長生的高級巫師,當時被稱為——方士。
後來方士中一部分人不知道什麼原因,又學會了念咒畫符,使得方士又向道士邁進了一步。
東漢末年,方士中的一位成功達人張道陵,博采眾家之長,宣稱得到天神點化,在四川的鵠鳴山“修煉成仙”。
他成立了一個門派,名叫“太平道”,又叫“五鬥米道”,因為所有追隨他的門徒都要奉獻五鬥米,作為學費。此舉告訴我們,神仙也是要吃飯滴!
張道陵死後兒子張衡即位,張衡死後,兒子張魯即位,張魯就是三國時代盤踞在漢中的著名軍閥,後來被曹操擊敗。
張魯時代,太平道的一個分支領袖張角,在傳教過程中逐漸的強大了起來,以他的家鄉巨鹿為根據地,傳教十餘年,門徒發展到數十萬。
東漢末期,政治腐敗,宦官和外戚相繼專權,人民生活困苦,期待救世主的出現。張角根據《太平經》“眾星億億,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便宣稱自己為“大賢良師”,準備領導起義。
很不幸的是,就在準備起義的前夕,一位門徒變節,向東漢政府告密,東漢政府立即展開行動,在首都周圍逮捕一千餘人,全部處死,並且下了通緝令通緝張角。
張角倉促間下令起兵,遂掀起了百萬黃巾軍的大暴動。
東漢政府用國內最強悍的軍團,來討伐這些叛逆——涼州軍團,處在董卓等人的領導之下,全都是野心家。
涼州接近西域,幾十年來一直和羌人作戰,部隊血腥暴力,張角又在這個時候恰好病死,於是這一場暴動,隻持續了十一個月就被撲滅。
黃巾軍雖然失敗了,可是卻成就了涼州軍團的豐功偉績,西涼軍閥們趁機擁兵自重,輕視政府,漢靈帝又恰巧在這個時候一命嗚呼,命令屠夫出身的大舅子何進當大將軍輔助幼主,一個文盲屠夫能有多大的能力,大家可想而知,龐大帝國由他來掌舵,豈有不亂之理。
不久之後,西涼軍閥中最強悍的董卓軍團進入洛陽,劫持皇帝劉辯,控製了東漢政府的政權,此後,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曆史進入了三國鼎立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