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1)

桌上的一疊手劄是從加拿大的一個小鎮寄來的,紙張已經發黃,但字跡還是很清楚。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兵大舉出兵侵宋……江南梅攏鎮,於一夜之間,梅花落盡,梅枝枯萎,次年春天,數百畝枯梅焚於大火,自此,梅攏鎮再無梅花……元憲宗三年,更名蕪梅鎮……”

郵包裏還有luna的一封親筆信:“月,這份手劄是我爺爺的爺爺留下來的,原稿已經遺失,這是我爺爺重新抄寫的,據他老人家所知,文中所記載的應該跟我們家祖先有關,我移民時,在蕪梅老家找到一些資料,對於我家族的過去突生奇想,你看完手劄後就會發現,在北宋末年梅攏鎮還有一梅泠湖,那麼大一個湖,現在哪裏去了,梅攏鎮為什麼無法種植梅樹,直至今年春,我從網絡上看到蕪梅縣成活了第一株梅樹,聯想到我一家一族自去年相繼離開蕪梅縣,這其中是否有關聯……你與淳弟大喜日子將近,特送此賀禮……”

再翻手劄,前一部分是梅攏鎮的地方誌,我注意到,北宋年間的敘述比較多,詳細地標出了當時梅攏鎮的地理位置和範圍,信上所說的梅泠湖就占了相當大的比例,而據我所知,蕪梅縣是沒有那麼大一個湖的,甚至沒有一條河的名稱中有梅字的。元憲宗時,蕪梅鎮的範圍又擴大不少,相對北宋年間的地圖來看,梅泠湖卻已經不在了。當時梅泠湖的位置照現在來看,已經成為著名的商業區了。地方誌最後一部分,是建國時候,關於蕪梅鎮的更名,luna的爺爺當時力排眾議,仍取蕪梅為新縣名,這部分資料應是luna爺爺後來加上去的。

翻過地方誌,後一頁是一副畫,那畫上梅樹成林,梅花賽雪,左側有一妙齡少女拈花而立,luna的爺爺早年是以國畫出名,堪稱一代名家,即使是臨摹而來,也是惟妙惟肖,那少女……細細地看,竟有幾分似阿淳的母親呢!

左側有題字,蠅頭小楷寫就,一時之下竟看不真切,隻能辨出“探梅”二字,其餘數字不得其形。

大膽猜測,這少女也許名為“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