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的“共青”情緣
紀念胡耀邦誕辰100周年
作者:嶽果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3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推向了第一個高潮。年輕的共和國百廢待興,麵臨人口失業、食品嚴重短缺等困難。
此時的蘇聯也麵臨著類似的難題。為了解決城市人口就業和糧食產量增加的問題,在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的推動下,蘇聯從1954年開始大規模動員城市青年到蘇聯的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墾荒活動,建立大型國營農場,並在短時期內為蘇聯增產大量糧食。這一方式為全麵學習蘇聯經驗的新中國帶來了啟發。
1955年1月16日,《中國青年》雜誌刊登了《赫魯曉夫同誌在莫斯科青年誌願墾荒者大會上的講話》,介紹蘇聯青年墾荒運動,並認為“赫魯曉夫的講話對中國青年也有著極其深遠的教育意義”。4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將“盡可能地增開荒地,以保證農業生產”作為“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之一提出來。同月,共青團中央派代表團到蘇聯訪問,重點了解蘇聯的墾荒運動。回國後,代表團向中共中央彙報了蘇聯動員城市青年移民墾荒的經驗,並提出《關於響應黨的號召,組織青年參加開墾荒地的意見》,這個意見得到了毛澤東的首肯。在隨後召開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二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胡耀邦進一步發出號召:“青年團應當積極組織青年去開荒,並且可以采用青年墾荒隊的形式,希望各省市黨委督促青年團把這個青年團完全可以辦的事情辦起來。”5月,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認為“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麵積,乃是增加農業生產的根本途徑”。毛澤東認為該意見“大體是可取的”,同意下發到全國各地開始組織實施。同時,毛澤東又發表談話,指出“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年輕人)在那裏可以大有作為”。這一口號後來響徹大江南北數十年,成為新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口號之一。
8月31日,北京市率先組成青年誌願墾荒隊前往黑龍江蘿北開荒,拉開了全國性大墾荒運動的序幕。得知這一消息,上海的青年們再也坐不住了。9月10日,上海市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開幕。在會上,會議代表、上海青年陳家樓和吳愛珍、石成林、呂錫齡、韓巧雲等倡議組織一支上海市青年誌願墾荒隊,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開墾荒地。
9月12日,上海市團市委和市民青聯一致作出決定,接受陳家樓等人的倡議。17日,江西省農業廳負責人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講話:“江西省各級人民政府和江西省革命老根據地人民熱烈地歡迎上海青年誌願墾荒隊的到來。”消息傳開後,上海青年熱血沸騰,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有萬餘名青年報名,要求參加誌願墾荒隊。
上海市人民政府、團市委等對青年誌願墾荒隊的組建給予高度重視,派出專人到江西進行選址和安排,並從1萬多名報名者中嚴格挑選出1000多名青年進行培訓。
經過一段時期考驗,由團市委挑選的100名(實際出發的有98人)上海熱血青年組成了上海青年誌願墾荒隊,隊長為市勞模、市人民代表、虹橋農業社女社長周文英,副隊長為陳家樓。
10月15日,上海青年誌願墾荒隊扛著隊旗,唱著《墾荒隊員之歌》,從繁華的大城市開赴鄱陽湖畔德安縣的九仙嶺下,開始艱苦創業。從此,烈火燒荒的燃爆聲與勞動號子的呼喊聲在荒原土崗彙成了一支壯美的青春交響曲,沉睡千年的土地被驚醒了。
1955年12月和翌年1月份,上海市又先後續派第二、三批墾荒隊員700餘人和900餘人,分乘“江新”“江華”輪至德安,多安插在縣郊及各鄉山區。
蘸著濃情寫出的“乳名”
1955年11月29日,時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受黨中央和毛澤東的委托,專程前來看望墾荒隊員。那時,共青在地圖上隻是一塊標有“==”記號的沼澤灘塗地,通往德安的鐵路還沒有正式通車。胡耀邦坐著鐵軌壓道車,一路寒風,一路顛簸,走走停停,用了大半天時間才來到德安縣,然後又徒步10多公裏,來到了鄱陽湖畔,走進了年輕人剛搭建不久的宿舍——茅草棚。
當年的老墾荒隊員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當時胡耀邦穿著深藍色中山裝,同他們一一握手。當時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握手時,胡耀邦忽略了一個小姑娘,這個小姑娘試著問胡耀邦能否與她握一次手,胡耀邦走過去開玩笑說:“你看上去還是小姑娘,我真沒想到你也是開墾隊員。”當兩人握手的時候,姑娘的手一下子又縮了回去。胡耀邦忙問:“你怎麼了,把你的手給我看看。”隻見姑娘伸出的雙手滿是血泡,胡耀邦被感動了。接著,一雙雙滿是血泡的手都亮了出來,胡耀邦動情地對大家說:“你們辛苦了!”
隨後,胡耀邦不顧路途勞頓,沿著山間小道登上荒坡,一一察看了墾荒隊的宿舍、飯堂、牛棚、豬圈和新開墾的梯田,並告訴大家,牛棚過不了冬,茅棚還要加上蓋草。他鼓勵說:“你們不怕吃苦的精神好得很,開荒就是搞社會主義,搞社會主義要大家生活一天好一天,你們明年生活一定要比今年好才行。你們不僅要勇敢,要不怕困難,而且要動腦筋,想辦法,多積肥,多搞一些副業,增加收入。”
那天,德安縣裏一早派人擔來一點肉、魚和蔬菜,交給墾荒隊食堂管理員,讓加工一下,好招待胡耀邦。胡耀邦巡視到食堂,得知此事後,堅決不讓做,要求和大家吃一樣的飯菜。開飯了,上的是鹹蘿卜幹、炒黃豆和稀飯,胡耀邦招呼炊事員坐到他身邊。炊事員感到既高興又不安,說:“你不讓我做縣裏送來的肉,偏要跟我們一起喝稀飯。我真不好意思。”胡耀邦笑著說:“小鬼,你沒有給我做那個飯,我表揚你,做那個飯我就要批評你了,你很好。”
就這樣,胡耀邦和大家一起,就著鹹蘿卜幹、炒黃豆,喝了頓稀飯。炒黃豆筷子夾不住,他索性用手抓著吃,邊吃邊和隊員們拉家常:“我今天吃你做的稀飯、炒黃豆、蘿卜幹,等你們把這裏建設好了,我再來吃酒席。”青年們搶著回答:“那時我們一定請您來我們這裏做客。”
“茅棚住得慣嗎?”胡耀邦問。“住得慣!”大夥兒異口同聲,“茅棚是我們親手蓋的,我們要永遠住下去。”這時,旁邊的一個隊員又興奮地喊了聲:“茅草棚萬歲!”
“為什麼要永遠住下去?”胡耀邦爽朗地大笑著說,“茅棚終究是臨時的,不能永久住下去,我們隻能讓它3歲,不能萬歲!”“你們將來要把這裏建設得像上海一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那才行。”胡耀邦還仔細詢問大家的生活、家庭、學習、婚姻、勞動等情況。
吃完飯,胡耀邦問大家有什麼要求,墾荒隊長周文英說:我們這兒還沒名字。胡耀邦沉吟道:“噢,還沒名字,那就起個名字吧,叫共青社怎麼樣?”
隊員們都叫好,紛紛請求胡耀邦題寫社名。可是,墾荒隊有紙有墨卻沒有毛筆。女隊員王寶華從廚房拿來一根筷子,敏捷利索地抄起把菜刀,在筷子一頭劈了個口子,夾上一坨藥棉,又從被子上扯下一根線纏住剛劈開的裂口。
胡耀邦接過一看,做得還真像毛筆,誇獎說:這筆做得有創造性。說罷,用“筆”飽蘸墨汁,寫下了“共青社”3個遒勁的大字。於是,共青城有了自己的“乳名”。接著,他又應隊員們的請求,在每個人的本子上分別題寫了“決心為共產主義而奮鬥”“努力做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分子”“做祖國的好兒女”等勉勵的話。隊員們至今仍然十分清楚地記得,胡耀邦在39人的本子上都題了詞,而且給每個人題詞的內容都不相同。
那天,胡耀邦和隊員們談理想,談未來,越談興致越濃。臨別時,他親切地囑咐大家:“你們要戰勝困難,多想辦法,一定要把共青社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