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長
管理一席談
作者:席酉民
大學校長在光鮮的外衣下常過著“環境亂、任務重、責不輕、待遇低、工作難、百姓嫌”的日子。
北京大學前校長周其鳳,因在一些活動中哭、笑遭受譏諷和批評,自己曾無奈表示,當了校長之後,進入了“哭笑不得”的狀態。以敢於抗爭和試圖改革為標誌的朱清時被冠以“爭議校長”,曾是中國少見的敢於公開和教育部唱反調者。他的勇敢和犀利,經媒體的傳播,儼然成為教育界的良心。不過,這位盛名之下的校長,卻在中國科技大學內部被私下認為是“稱職的學者、不稱職的校長”。浙江大學林建華校長更是還未上任時就在網絡上遭到校友的質疑。一個個負麵事例,不勝枚舉。
一個本應受人尊重、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崗位,幾乎到了遍受質疑、普遭微詞的地步,甚至出現了“想害誰,就讓誰去當校長”的冷笑話。是這些校長出了問題,還是社會出了問題?或二者兼有之?理想的大學校長什麼樣?應具備怎樣的基本素養和才能?
因法製不健全和長期形成的社會習慣,中國的大學幾乎承擔著無限責任,隻要和學校有關的事情,學校幾乎要一包到底。教職工的吃、喝、拉、撒、睡,學生的學習、就業、心理狀態、人際關係等所有的事務或問題,一旦發生事故,相關人、政府、社會統統圍逼學校,大學校長好像坐在火山口上,隨時準備應付某些突發事件,而且根本無法按責任和法律程序解決。再如,誰都知道大學應靜心教育和研究,但現在的資源配置方式和教育評估的各種指標,使大學在教育規律和現實體係間備受煎熬。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未能清晰界定責任範圍,領導和負責的協調就變成了書記和校長個人的關係問題,不僅影響工作,而且大部分人因此而活得很累。另外,大部分校長都有很高的學術造詣,當校長幾年很難舍棄自己的學術,不得已隻能“雙肩挑”。再考慮到大學知識組織和教職工知識工作者的特色,其工作過程和行為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對稱,校長的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在當下的約束條件下,我們很難根本改變大學校長們的困境,隻能依賴個體突破;現行的校長選拔委任製度下,也隻能期待合適者的到來。但是,明確校長的責任和素養依然會有助於在位者做好工作。
毋庸置疑,不同的校長各有特色,但理想校長也有一些共同之處。複旦大學校長楊玉良認為:大學校長,首先是社會先進文化的代表,當社會出現失範的時候,大學校長和他的教授們要出來發警示之言;第二,大學校長應該是社會道德的楷模;第三,大學校長必須是大學使命和教育理念的堅守者;第四,他應該是一所大學學科宏觀布局的總設計師,具體如何辦好一個學科則是這個學科的教授與專家的事。錢偉長提出,大學校長首要目標是培養人,“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麵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還有人提出,大學校長應該捍衛大學精神。關於大學精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如下觀點可使我們從不同側麵理解大學精神:大學應具“創新精神、批判精神、社會關懷精神、社會的現實價值的示範角色”;大學“育人第一,尊重科學、善於創新,唯才是用、兼容並包,崇尚民主、從善如流,韜光養晦、江河萬裏”;大學應有“自覺的學術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敏銳的時代精神”。
在多年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我認為,從工作的角度來看,當下的中國大學校長至少應該做到:①製定願景,明確理念,準確傳達;②確定遠大且能實現之目標,持續推進;③將時間和能量集中在發展主題或戰略性問題上;④敢於反思、善於冒險,遇到機會快速變革;⑤不懼失敗和阻撓,智慧堅守;⑥培育團隊、選擇策略、營造文化;⑦打造平台、全員參與;⑧建立個人與組織雙贏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