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重建

封麵故事

作者:劉怡

1945年9月2日上午9點30分,11名日本代表黯然步下“密蘇裏號”戰列艦的後甲板,轉乘“蘭斯多恩號”驅逐艦返回橫濱港。在他們上方的露天甲板,麥克阿瑟上將正在發表題為《炮聲已告平息》的演說,“密蘇裏號”的廚師長則忙著把簽署投降文書用的那張桌子搬回飯堂,準備開午飯。450架航母艦載機和400架巨大的B-29型轟炸機從軍艦上空嗡嗡掠過,帶走了最後一絲殺伐之氣。艱苦卓絕的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至此終告結束。

與曆史上的任何一次和平都不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秩序安排是以一種高度分裂的形態呈現在世人麵前的。戰勝國從未像130年前的維也納體係一樣,建立起一套涵蓋所有國家的總體性和平安排;戰敗國在與曾經的敵人締結和約時,也分成了多個階段、遵循不同的條款。美蘇兩國及其盟友之間形成了大相徑庭的製度安排,並以“鐵幕”為邊界區隔開來。短短兩年之後,“冷戰”的幽靈開始在歐洲上空徘徊,新的衝突似乎已經迫在眉睫。

然而正是這種複雜的、嚴重分裂的格局,最終被證明具有極強的約束力和空前的穩定性。通過建立囊括貿易、金融、貨幣以及政治、安全等一係列領域的多邊和雙邊製度,美國成功地扮演起世界範圍內的“自由領導者”角色;西歐各國則通過“邀請”美國建立霸權,並迫使後者承擔製度運行的大部分成本,在領導者和利益關聯方之間建立起了一種雙向約束。而蘇聯以地理政治為出發點建立的經互會模式,同樣有助於工業化在若幹地區的擴散。

在以多元化的國際製度與蘇聯展開競爭,並通過“遏製政策”直接對莫斯科施加安全和經濟壓力的過程中,美國逐步建立起了作為今日全球化基礎的開放政治—經濟體係和協調框架。如同19世紀的“英國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建立在不列顛海外殖民帝國的基礎之上,“冷戰”結束之際形成的“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正是通過製度化的權勢分享體係為華盛頓積累起了足夠的物質和威望基礎。甚至連美國本身也無法擺脫這一體係——進入21世紀以來,令華盛頓連遭挫折的單邊主義政策正是企圖放棄對國際製度的依賴、完全靠無與倫比的物質優勢實施直接控製。它的失敗再度證明:任何一種對權勢的過度迷信都將導致無休止的義務擴張和不堪重負。

在“二戰”爆發之前20年,也曾有兩派政治家試圖在戰爭的廢墟之上建設一個理想的新世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迷戀往昔的曆史,認定原樣移植19世紀的均勢(Balance of Power)體製和懲罰性和約便足以返回黃金時代;另一部分人則陶醉於對大眾輿論和“民主革命論”的迷信,以至於不願提供足夠的經濟資源去促成實際的變革。“二十年休戰”的悲劇終結了這兩種幻想,在權勢政治和核戰爭的陰影籠罩下,最終形成了一套不那麼完美但更具合法性和互惠色彩的世界秩序,其遺產也令大半個世界受益至今。

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回顧曆史,並將研究的方向投向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如何改變人類曆史,尤其是如何誕生全球化時代的製度安排與遊戲規則。其意旨,自是尋找重大事件如何影響曆史走向,以及如何形塑現實格局,這當然是一個由知其然往知其所以然遞進的過程。同時,當我們去探尋曆史邏輯的同時,如何以史鑒今,從曆史中尋找未來發展的脈絡與資源,便自然而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