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結局(1 / 2)

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結局

九兒的事終於結束,有了一個完滿的結果。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來曆劫的,塵緣就是劫數。無論你是生於富貴還是生於貧困,是漫長的一生還是短暫的結束,因果輪回,都在劫難逃。

有些人宛若清水,來時潔靜,走時安寧,不帶一絲牽掛。有些人卻如同塵埃,無論華麗還是樸素,最後都會消失無蹤。

其實佛說萬物皆有生死,有因緣便就會有果報,相欠的要還,失去的也會得到。人與人之間有著不滅的緣分,也許是愛侶,也許是仇敵,也許是形同陌路,也許是紅顏知己。

因果就如一把利箭,被刺穿的人都會帶著生生世世的傷痕輪回。有緣的人,也可以從對方的眼中,看到彼此在前世的憂傷,今世的情真意切,來世的心動不已。

回到家裏後,先把兒子接回來,給大家打電話報平安。然後我上網查了一下李恪其人。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他係出名門,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前朝的皇孫,他繼承了兩個王朝的皇族血脈,稱他為天潢貴胄一點都不過分。可他的一生卻頗為悲情,叫他悲劇王子也不為過,一朝君王父,一朝公主母。

有時身份背景就像人的另外一張臉,左右著人的命運。李恪出生的那一年,大隋的天下不複存在,江山從此不再姓他外公家的“楊”,而改姓爺爺家的“李”了。他的母親就是隋煬帝的女兒,至於她為什麼會嫁給搶了她楊家天下的秦王做妃子,這在史學上已不可考了。她先後為李世民生下了兩位王子,一個是吳王李恪,另一個是蜀王李愔。

作為皇子的李恪不僅身份地位尊貴,而且文韜武略兼備,性格剛毅堅強。《舊唐書》說他“善騎射,有文武才”,李世民也說他最像自己的兒子,毛主席也稱李恪為英物。

可就算他再優秀,也無法改變他的母親是隋煬帝之女的事實。他的身上永遠擺脫不了隋朝的陰影,也隻會讓朝臣們忌憚,他的敏感身份,注定了他隻能與皇帝的寶座失之交臂。

這雖然不是曆史的必然結果,但卻是曆史的選擇,試問哪個帝國能容忍一個有著前朝血統的王子成為儲君呢?哪怕他是最優秀的!哪怕他融合了兩代王朝的血統!哪怕他擁有最像唐太宗的文韜武略!因為這位隋唐之子走上皇位,隻能再次揭開隋唐之間的舊恨新仇!

李恪的悲劇命運似乎從出生時就已經注定了。

雖然長孫皇後為李世民生了三個兒子,可沒有一個擁有像李世民那樣的才幹。貞觀十七年,李世民選來選去,最終“矬子裏麵拔大個兒”,選定晉王李治立為太子。

唐太宗也曾一度後悔,甚至想廢掉李治,立李恪為太子。但是長孫無忌得知後,堅決表示反對。他清楚的意識到,李恪日後必是他的心腹大患,一旦有機會,他必須讓李恪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而繼位的李治果然露出了無為麵治的本性,讓李恪的這種“名望素高,為物情所向“的宗室親王顯得有些突兀。

長孫無忌很擔心,要是李恪哪天一激動振臂一呼,其結果很有可能是應者雲集。所以,為了防患於未然,無論於公於私,他都必須把吳王李恪除掉。

就在長孫無忌苦思不得,抓不到李恪的小辮子時,曆史給了他一個機會。

當時唐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與玄奘的高徒辨機私通,被執行了腰斬。唐高宗繼位後,高陽公主和駙馬房遺愛聯絡了一些與高宗關係不“和諧”的大臣打算發動政變,以奪取政權。可惜保密工作沒做好,還沒等他們動手,謀反的計劃就被泄露,一幹人等都被抓進了監獄。

房遺愛一到案,長孫無忌就對他軟硬兼施,還暗示房遺愛,隻要一口咬定吳王李恪,便可免他的大罪。這房遺愛不隻貪生怕死,而且也不是什麼有道德的人。他把心一橫,指認李恪參與了這起謀反案!

李恪也真是冤枉,老實在家裏坐著,就禍從天降。一覺醒來,他便從堂堂的皇親國戚變成了謀反同黨,不僅成為階下之囚,還是十惡不赦的亂臣賊子!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李恪怎麼解釋,別人根本不會相信,也可以說不敢,不能相信了!李恪最終成為長孫無忌砧板上的魚肉了!

李恪的生命定格在34歲,他在長安自盡了!他的自盡讓他又多了一個封號——史上最悲情的皇子。李恪臨刑時大呼:“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

李恪被冤殺後,“海內冤之”,“絕天下望!”

我長長的歎了一口氣,勇氣決定一切。如果李恪當年能夠有勇氣像他父親一樣積蓄力量發動政變,那麼李唐的天下,可能真的就會有所不同,隻能說他當時太嫩了!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再加上那麼一點點勇氣,也許就不會被曆史的車輪無情碾過了。

最終雖然他在陰世有了那麼一點小小的地位,可是與在陽世間的呼風喚雨相比,顯得多麼的微不足道啊!

小野在我回家後的第三天來看我,他一句話不說,隻是抱住我,良久才歎道,“再也不讓你離我那麼遠,再也不讓你獨自一個人去任何地方,那種擔心,還不如我去受那些苦,承擔那些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