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篇卷三(1 / 2)

噯氣者因飽食太急作噯轉食氣也。

乃胃氣弱而不和,三焦因之失職,故清無所歸而不升,濁無所納而不降,留戀噯酸作飽胸膈不爽,宜陳皮竹茹湯主之。

噦(附噫)

噦與幹嘔相似,噦者聲濁而長,嘔者聲短而小,皆有聲無物。

胃氣本虛汗下太過胃氣虛冷,

恣飲冷水水寒相搏胃中寒也,

有熱氣鬱於上塞不通。

噫氣者胸間氣不得下通,無聲無物也。因寒氣客胃厥逆上行複出於胃故為噫,有傷食噫氣臭也。

嘔吐

嘔者聲物俱有而漸出

吐者無聲有物而頓出

幹嘔者有聲無物

幹嘔辨別

因邪氣在胃脘,熱氣與穀氣相並逆上衝胸

太陽汗出而幹嘔桂枝湯主之。

少陰下利而幹嘔薑附湯主夏利

厥陰吐涎沫而幹嘔吳茱萸湯主涎沫,邪去嘔自止。

嘔者表邪入裏裏氣拒格上逆作嘔,故為殃,屬少陽宜小柴胡湯。

嘔症辨列

表邪入裏氣上格:心下鞭而煩或不大便宜大柴胡湯。

表不解之嘔屬太陽,宜桂枝湯。

食糓欲嘔屬胃中寒宜吳茱萸湯,食湯更嘔屬表熱宜葛根半夏湯。

嘔而不利是有氣屬少陰宜真武湯

飲而嘔嘔而飲嘔飲相因已是停水也。宜五苓散。

吐辨

中寒者吐不能食不可而厥吐是虛寒之吐也,宜吳萸連湯理中湯之輩。

渴而能食吐者是火吐也

熱實宜黃連解毒飲。

熱虛宜幹薑連芩湯或竹葉石膏湯

渴而飲,飲而複渴,水逆病也。五苓散主之。

經曰嘔多陽明症不可攻之。為氣逆未收斂為寔也。

嘔吐辨

胃熱嘔吐者脈弦數口燥渴

胃寒嘔吐者脈弦遲逆冷也

水氣嘔吐者先渴後嘔膈間怔衝膿血嘔吐者喉中腥腥血逆上衝嘔清水不渴者乃胃虛寒

嘔酸(或受風亦有此症)與苦者胃熱也,治法以泄肝安胃主之。

反胃胃反

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糓不化名曰胃反乃寒也無火。條辨

三焦無火在陽明則滿(吳茱萸湯)在太陰則腹滿(理中湯)

反胃食入即吐名反胃乃熱也。出是胃素有熱得食熱兩熱相衝用半夏瀉心湯主之。

或用黃芩黃連幹薑人參湯主之。

咳嗽

有聲無痰乃肺氣傷不清;有痰無聲嗽也乃脾濕動以為痰;有聲有痰咳嗽成脾肺氣傷動乎脾濕也。

大要胃濁脾濕津液不津清濁精四布此生痰之本咳嗽之原也。

分患六氣病

寒咳嗽頻嚏涕鼻塞唾痰涎用疏風參蘇飲主之。

風乘肺咳汗出頭痛痰涎不利,用金沸散主之·

散寒加味華蓋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