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忠
我和周建廣是老戰友了。當年在保衛部一起工作了十五年,相處勝好。來塔城邊防後我們仍然保持友好往來,情感上互助,心靈上交流,彼此相知。他寫《邊防軍政委》(以下簡稱《》),從起意到付印,曆時五年,來塔城三回,跑遍了每個團和武裝部,走過了所有的邊防營連,和分區常委們朝夕相處近兩個月時光,閱讀了分區和塔城地區史料還有分區的“邊關文學叢書”兩千餘萬字,輾轉新疆甘肅上海南京之間,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帶病創作,嘔心瀝血,五易其稿,傾注了大量心血和全部熱情,寫出了80多萬字的鴻篇巨著,紮實令人感佩至致。
《邊》我一連閱讀了兩遍,毋庸諱言,寫的就是我們塔城軍分區,所有人事物,幾乎都可以在分區的曆史和現實中找到出處,看得到影子和源流。我是這個分區的十年老兵了,陪過了五任司令員。可以說,對這塊土地上的山水花草,人物事件,我大都非常熟悉,心懷著永無休止的深情厚意。因此,和全分區官兵一樣,我非常喜愛《邊》,衷心感謝作者贈給了邊防軍一園姹紫嫣紅,送給了邊境各族人民一場陽春白雪,獻給了偉大祖國一卷濃墨重彩。
《邊》和許多優秀讀物一樣,唱響了主旋律,真實生動地再現了邊防官兵以及邊境各族人民,熱愛黨熱愛軍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和平的精神風貌和生活場景,成功地塑造了政治委員鍾國疆的傑出形象和莫得遠等常委一班人的群體形象,明確無誤地告訴讀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邊防軍,始終不渝地聽黨指揮,真正實現了與各族人民休戚與共,並肩戰鬥,守邊固邊強邊興邊,十四香,十八美,逐步走上康莊大道,屹立於世民族之林。
透過《邊》的字裏行間,作者娓娓而談:邊防,千姿百態。有長度,又沒有長度。有寬度,又沒寬度。有邊緣,又沒有邊緣。站在中心的人們,也許總覺得邊防是那遙遠的地方。而站在邊防的鍾國疆他們,卻總是這樣說: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邊關距離中心隻有一柵之隔。那柵,乃是心柵。那柵,因心而定遠近親疏。心近則近,心遠則遠;心親則親,心疏則疏。中心安載於邊防軍人心中,鑄成對祖國的永久忠誠;邊關將士的心,與祖國的心,息息相關,長相廝守,一起跳動,一起邁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特別是現代高科技,已把遙遠的邊防,拉近到每一個國人的眼前身邊。在第30章,作者非常精到地寫出了全體邊防軍人的肺腑之言:國門在心坎上!這是神來之筆,卻決非巧合,而是作者對邊防軍人心聲明察洞悉的結果。我們這些在邊關呆久了的人無不深信:邊防與國防,邊關與國門,並駕齊驅,攜手並肩!邊關有多大,國門就有多大;邊關有多長,國門就有多寬;邊關將士的胸膛有多厚,國家的圍牆就有多厚;邊防軍人的眼睛有多亮,鮮豔豔的紅旗上的五星就有多亮;邊關將士的體格有多強健,國家的體格就有多強健;邊防軍人的精神有多昂揚,民族的精神就有多昂揚;邊防軍的形象有多高大,國門就有多高大。其實,邊防與國防原本出於一體,就像一個巨人,十指連心,同根生長,根深葉茂,根深蒂固。
其實,《邊》像一位忠勇的邊兵邊卒,從頭至尾都在說邊防軍人的心裏話:邊防就是軍人的家園。邊防軍人似乎天生就是為國家和民族而降生到這個世界上的。他們在邊關上生生息息,不辭勞苦,不畏危險…也許正因為此,邊防軍人總顯得非常平凡,而正因為平凡,才烘托出了他們的偉大。通常,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的國體國格,都講究並弘揚它的民族精神。盡最大努力設邊設防,求取國家安全隱定。致力於和平共處,而防備刀兵相見。然而,和平共處並不是一團和氣,而是在相對平等和互助互利狀態中的競爭!由此,邊防軍人無時無刻不處於種種國際關係、民族矛盾的識別、調諧直至衝突之中,必須像烽塔分區官兵們那樣,以邊關為家園,經風雨見世麵,練就火眼金睛和十八般武藝,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