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噪音化為成長的養分
著名的聲樂家帕瓦羅蒂在成名前經常四處巡回演唱。有一天夜晚,他在旅館裏正準備就寢,一陣“嗚……哇!”的哭鬧聲從隔壁房裏傳來,一哭就是三四個小時,吵得他心煩意亂,好不苦惱!
想到第二天的演唱會,一股壓力不由得湧上心頭。刹那間,他忽然想到:“奇怪,我平常唱歌一個小時就沒力氣了,怎麼這個嬰兒哭了這麼久還如此中氣十足?”於是,他仔細揣摩這個嬰兒的哭聲,他驚訝地發現:原來嬰兒哭時不單是用丹田在發聲,還會在他們快破聲的時候把聲音拉回來,所以才能連哭許久不間斷。
從那天開始,他嚐試學習嬰兒的發聲功夫,沒多久便學到了其中的竅門,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的聲樂家。原本惱人的夜晚,卻意外地成了他一生的轉折點!可不是嗎?人生處處是機會,全看你是否有細膩的心思去發掘它了。
人生感悟:聰明穎慧如你者,請試著以樂觀代替悲傷:將消極的挫折化為積極的行動,將噪音化為成長的養分,如此你也能把原本刺耳擾人的哭聲給“加工”成餘音繞梁的聲樂,你的人生才會和風盡吹。
生活對愛的最高獎賞
多年前有一個鞋匠,在小城一條街的拐角處擺攤修鞋,寒來暑往,也說不清有多少個年頭了。
有一個冬天的傍晚,他正要收攤回家的時候,一轉身,看到一個小孩在不遠處站著。
看上去,孩子凍得不輕,身子微蜷著,耳朵通紅通紅的,眼睛直愣愣地盯著他,眼神呆滯而又茫然。他把孩子領回家的那個晚上,老婆就和他慪了氣。
對於這樣一個流浪的孩子,有誰願意管呢?更何況,一家大小好幾張嘴,吃飯已經是問題,再添一口人就更顯困窘。他倒也不爭執,低著頭隻有一句話:沒人管的孩子我看著可憐,然後便聽憑老婆嘮嘮叨叨地罵。
盡管這樣,這孩子還是留了下來。
鞋匠則一邊在街上釘鞋,一邊打聽誰家走丟了孩子。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並沒有人來認領這個孩子,孩子卻長大了許多,懂事、聽話而且聰明。
鞋匠老婆漸漸喜歡上了這個孩子,家裏再拮據,也舍得拿出錢來為孩子買穿的和玩的。街坊鄰居都勸他們把孩子留下來,鞋匠老婆也動了心思。
有一天吃飯時,她對鞋匠說:“要不,咱們把他留下來當親兒子養。”
鞋匠悶了半晌沒說話,末了,把碗往桌上一丟:“貼心貼肉,他父母快想瘋了,你胡說什麼。”
鞋匠還是四處打聽,他一刻也沒有放鬆對孩子父母的找尋。他求人寫下好多尋人啟事,然後不辭辛苦地貼到大街小巷。風刮雨淋之後,他又重新再來一遍。甚至有熟人去外地,他也要讓人家帶上幾份,幫他張貼。他找過報社,沒有人願意幫這個忙,電視台也沒有幫助他的意思。他把該想的辦法都想了,心中隻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找到孩子的父母。
終於有一天,孩子的父母尋到了這個地方。
他們隻是說了幾句感謝的話,就急匆匆地帶著孩子走了,鞋匠並沒有計較什麼,隻是一起擺攤的人都揶揄他,說他傻。他總是嗬嗬一笑,什麼也不說。
生活好像真的跟鞋匠開了個玩笑,這之後便再也沒有了孩子的任何音信。
後來,他搬離了那座小城,一家人掰著指頭計算著孩子的歲數,希望長大了的孩子能夠回來看看他們,但是沒有。
再後來又數次搬家,直到他死,他也沒有等到什麼。若幹年後,一個有德有才的小夥子因為幫助尋找失散的人成了名,他在互聯網上還注冊了一個專門尋人的免費網站。
令人驚奇的是,網站竟然是以鞋匠的名字命名的。進入網站,人們看到,在顯要位置上,是網站創始人的“尋人啟事”。他要尋找的,就是很多年以前,曾經給過流落在街頭的他無限關愛和幫助的那個鞋匠。
人生感悟:當你得到過別人愛的溫暖,而生活讓你懂得了把這溫暖亮成火把,從而去照亮另外的人的時候,不要忘記,這就是生活對愛的最高獎賞。
真愛即是相互的承諾
一位著名的教師遇到了一幫正在高談闊論何為愛情的青年。小夥子們說,感情要靠浪漫來維係,而婚姻則是愛情的墳墓。這位教師表示自己尊重他們的意見,但是給他們講述了如下的故事:“我父母的婚姻生活長達55年。一天早晨,我母親走下樓為我父親準備早餐,但是,突發心肌梗塞,倒在地上。父親扶起了她,把她送到了醫院。然而很不幸,剛到醫院,母親就去世了。在安葬母親的過程中,我父親目光呆滯,一言不發,他幾乎沒有哭。這天晚上,我們幾個兒女陪伴著他。在痛苦和懷念中,我們回憶了父母美麗的愛情故事。父親要求學神學的弟弟告訴他此時母親在哪裏。弟弟開始講述母親死後的生活,猜測母親現在在哪裏和正在幹什麼。父親聚精會神地聽著,他突然要求我們帶他去墓地。我們回答說:‘爸爸,現在已是晚上11點,我們不能去墓地。’父親提高了嗓音生氣地說:‘你們不要和我爭了,不要和剛剛失去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55年的妻子的人爭執了。’沉默了一會兒後,我們不再爭辯。我們來到了墓地,在征得了看門人的同意之後,我們打著手電筒走到了母親的墓碑前。我們看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父親邊撫摸著墓碑邊說:‘55年了……如果不打算和一個女人共同生活,誰也不能談論真正的愛情。’他擦擦臉,停頓了一會兒,繼續說:‘我和她一起經曆了最危難的時期,我變換了職業,我們一起收拾行李,變賣了家產,搬到另一個城市。我們同甘共苦,看著我們的孩子們完成了學業。我們含淚送走了一個個親人,我們在醫院候診室共同祈禱,在痛苦中我們相互依靠。我們在每個聖誕之夜相互擁抱,我們相互原諒對方……孩子們,現在她走了,我感到高興,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因為她走在了我的前頭,她不必經曆埋葬我的極度痛苦,不必經曆我走後的孤獨生活。現在將由我承受這些,我不願意讓她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