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直麵缺憾(1)(1 / 3)

究竟是誰給了你敷衍的借口

在德國的文學史上,尼采的詩歌、散文占據了重要地位,甚至在國際上都深受重視,他獨特的哲學思想留給後人許多寶藏。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他曾經痛苦地在生命的長河中徘徊,在備受疾病煎熬的日子裏哀歎。正如尼采自己所說的那樣:“每年365天,我足足有200多天陷在純粹的病痛之中……一個人洞察自己和時代的深度,與自身所受痛苦的強度是成正比的。”

尼采自幼體弱多病,黃發垂髫,懂事時父親的去世在他心裏一直留有陰影,他的心靈變得無比敏感脆弱、憂鬱內向。當他23歲正是青春飛揚之時,卻在接受訓練時不慎從馬上摔下來,胸骨受了重傷,從此一生都沒有康複。這使尼采憂鬱的性格裏又平添了幾絲苦澀味道。

尼采在青年時代有著極大的英雄情結,他渴望能到戰場上展現自己的英姿。可是由於身殘和眼疾,他無法服軍役,隻得充當救護人員。可是他敏感的心靈使他一看到鮮血便暈厥,整日在驚恐中度過,精神極度緊張,最後不得不被遣送回家。

這對於尼采來說,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也使他後來在文學創作中表現出渴望冒險的精神,也許這也算是他對自己精神的小小安慰。

戰爭結束後,尼采在瑞士巴賽爾大學擔任古典語言學教授,教書的生活極為單調,不過這也使尼采暫時忘卻了心靈上的傷痛。

尼采34歲的時候,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他隻得因日益嚴重的神經麻痹而辭職,眼疾也折磨得他幾乎失明。這使他覺得自己突然從人群社會中被隔離,性格越發孤僻,怕見光亮。他整日將自己鎖在房間,用寫作來打發時間。身體狀況的惡化使他對生活近乎絕望,他從自己的疾病和痛苦觀察人生,這也成為他寫作的感情基調。

跟大多數作家一樣,尼采的創作過程同樣充滿艱辛。由於眼疾,他不能長久看東西,因此寫作時,隻能間斷地寫成“語錄”,然後連貫成文。這也構成了他的作品的一個風格:多是由短小精練的警句、格言構成。這些簡短的句子反映出尼采思想變化的軌跡,又恰好與他身體疾病的狀況密切相關。

人生感悟:身體的痛苦並沒有使尼采的思想止步。他痛恨平庸的生活,期待自己仍舊能奮發有為、不斷進取。

永不言敗

法國《她》的主編布彼,才華橫溢,文章幽默而見解深刻。1995年,年方43歲的他突發腦溢血而昏迷不醒。幾星期後他逃脫了死神的魔掌,但身體各部分已全麵癱瘓,不僅喪失了行走、說話的基本能力,甚至要借助器械才能呼吸。他與外界的溝通,就依靠那隻惟一能活動的左眼。深綠色的眼睛睜大、眯起,傳達著生命的情感與信息。他與女醫生達成共識,女醫生把字母表一千次、一萬次高聲朗讀,並觀察其左眼的反應。他的眼睛眨一次是“是”,兩次即“不是”,她記錄下他所選擇的字母,把字母連續調整,再調整連成句,書就這樣一頁一頁寫下來。“手在黃色的床單上抽搐,我難受至極,如置身火海,又如獨處冰窖……一旦‘潛水銅人’壓力減輕,思想即從痛苦的束縛裏解脫,如蝴蝶自由飛翔:可以去火地島或者米達斯王的皇宮,可以去看你心愛的女人,貼近她撫摸她沉睡中的麵頰,可以去西班牙建座古堡,或去取來傳說中的金羊毛,去實現一切夢想。”

人生感悟:厄運將布彼從人生巔峰拋入無底深淵,然而他憑借堅強的意誌再次“浮出水麵”,重擁晴空。是的,沒有人可以打敗你——除非你自己已倒下了。

窮不倒誌

國內著名企業家王仁忠的事業如日中天,公司資產成倍增長,然而10年前他還是一個一貧如洗的下崗工人,一家3口僅靠每個月100元的生活費來支撐。王仁忠當過搬運工,幹過推銷員,頂班開車床,幫人開“的士”,還搞過房屋裝潢,隻要能賺錢再苦再累的活他也幹。

一次,他安裝的木地板起了拱,女主人責他返修。木材“潮脹幹縮”,起拱變形是司空見慣的事。國內外許多商家對此進行了研究探索,但至今沒能找到可行之法,連號稱“地板王國”的德國也無可奈何。王仁忠返修完地板,並沒有就此罷休。這個偶然事件成為他的新起點,他發誓: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決不再幹室內裝潢!

王仁忠開始跑書店,泡圖書館,自學有關數學、物理、材料力學等方麵的知識。沒錢買書,他就整本整本地抄,3年中他的讀書筆記與設計圖紙累計有20多公斤重。1995年世界上第一對機械製造的平麵呈S形、拚攏後成一組正弦曲線的榫接式木地板誕生了。隨後,曲線木地板及其製造機械先後榮獲多項新技術新產品金獎,1999年昆明世博會又獲優秀產品獎。

1998年王仁忠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又在30多個大中城市設立了總經銷或分公司,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客商紛至遝來,要求聯營。

匆匆10年,他從下崗工人躍上了一個輝煌的頂點。有記者采訪他成功的經驗,他說了8個字:窮不倒誌,富莫癲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