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戲劇化表演的背後危機
博客視角
談及黃金暴跌,中國大媽與印度大媽無疑成為了當時國際上最受熱議的代表。以五一前後的數據顯示,10天內高達1000億資金狂掃300噸黃金,此購買量約占全球黃金年產量的10%。華爾街大鱷們似乎吃了當頭一棒,紛紛改口之前大肆唱空黃金的論調,而促使了黃金價格出現了短期性的反抽。筆者郭施亮認為,中國大媽的購金熱其實是建立在國內貨幣持續貶值的基礎之上,她們試圖尋求一種更安全穩定的保值工具。當然,從過去數十年的表現分析,黃金無疑成為她們的首選對象。而黃金的短期暴跌也促成了她們的購買欲望。
但是,黃金的暴跌並非毫無原因。而黃金暴跌的背後卻是隱藏著更大的秘密。一般而言,影響黃金價格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種。其一是黃金的需求量。從過去的數據表明,黃金屬於一種具有保值功能的工具,而在過去的12年中,黃金的長期走牛也是一個很好的印證。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開始進入低通脹的時代,黃金的保值增值效果也開始趨弱化。另外,隨著多種替代品的出現,黃金的實際需求量也開始出現明顯的下降;其二是國際戰略層麵的影響。通過對黃金的深入了解,其實與黃金有著更密切關係的是外彙。以美元與黃金的走勢可以發現,在過去的年份中,美元基本與黃金呈現出負相關的關係。即美國經濟疲軟,導致美元貶值,進而增加黃金的需求量,推動黃金的上漲。如今,美國經濟呈現出恢複性的增長,而歐元區經濟的持續低迷,也是影響著美元指數的關鍵性因素。更為重要的是,有消息傳出美國或在不久的將來推出量化寬鬆政策,此舉也必將鞏固美元的強勢地位,從而拖累黃金以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的走勢。另外,從數據中可以發現,澳大利亞、中國、加拿大等國家屬於全球最大的產金國,而黃金的漲跌也會影響著對應國家的外彙走勢,從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政策調整,因此也是屬於國際戰略層麵的布局;其三是黃金的投機性功能。經曆了長達12年的黃金牛市後,黃金可能暫時終結單邊上漲的行情。未來或將呈現出長期寬幅震蕩的格局。因此,在寬幅震蕩的行情中,國家的貨幣政策、經濟數據等因素將進一步影響著黃金的走勢,而屆時黃金的投機性也會更明顯;其四是黃金開采成本等相關問題。從過去的數據分析,近二十年的時間內,隨著國際開采技術的進步,成本也出現了持續性下降的態勢。當前,黃金的開采總成本不足300美元/盎司。在開采成本持續下降以及黃金實際需求量逐漸減少的前提下,也加大了黃金的下行壓力。
從黃金暴跌引發的搶購風波,我們也發現了不少的問題。以中國為例,中國大媽的搶購熱潮竟然能夠在短期內買下全球10%的黃金年產量,這樣的購買力也是非常驚人的。不過,這種現象的發生也恰好反映出當前中國的投資渠道過分狹窄。在國內貨幣持續貶值的大背景下,雖說黃金是一種保值能力很強的工具,但是相比房地產而言,卻顯得不那麼完美。我們將分析的周期延伸至100年,也就是說100年前一塊黃金可以買下整個北京四合院,而100年後十塊黃金也未必能夠買下來。這樣的例子能夠說明什麼?就是說明了房地產的保值能力比黃金更具優勢。當前,百姓總希望房價能夠迅速下行,然而房價卻出現了越調控越上漲的局麵。歸根到底,還是兩個原因。即貨幣貶值帶來的保值需求和權力尋求、地方壟斷導致的價格高居不下。不可否認,當前國家實際上也是處於被動的局麵,既想控製房價,又想保證經濟增長。然而,正如俗語有雲;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接下來,還得考驗管理層的決策水平了。
黃金的漲跌已然不是單純的價格變化,而是一種國際間的貨幣戰爭。然而,在黃金牛市或將終結的預期下,全球的戰略布局也將出現一次較大幅度的調整。當然,在這個大背景下,帶給中國更多的是挑戰,而正確的決策能力將影響著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