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心理與文藝表達
批評與闡釋
作者:周斌
摘要:恐懼不僅是心理學的重要範疇之一,更是社會文化的一種表征。人類的恐懼心理起源於自我保存的本能。人類的恐懼心理具有普遍性,恐懼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成長,人類恐懼史和人類的社會史一樣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恐懼心理不僅與文藝最初的緣起有關,更成為了文藝表達的永恒主題。而文藝則是緩解恐懼心理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恐懼;心理;文藝;表達
恐懼,不單單是一個心理學範疇的名詞,更是社會文化的表征。“恐懼感在20世紀西方文化中成為哲學、社會學、文學、精神分析和人類學的中心概念之一,可以視之為當代文化危機的一種表征。”①與恐懼文化相呼應,恐懼不僅是文藝的起源之一,更成為了文藝表達的永恒主題,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史上無數恐懼主題的藝術表達,不僅渲染和表現了人們的恐懼,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的恐懼心理。
一人類恐懼心理的起源與自我保存的生理本能
恐懼,是指人類麵臨險境或臆想危險情境時所產生的一種短時間的激情或者一種不安、害怕的正常本能生理和心理反應,一方麵既指人類在危及生命條件下趨利避害的自我保存本能,另一方麵則指人類群體經驗中與恐懼情境有關的恐懼意識。王傑教授對“恐懼”的內涵作了深刻的揭示:“在馬克思的理論視野中,恐懼的內涵不僅指個體對日常生活異化狀態的消極體驗,而且也指主體對強大而無限的異在對象的消極體驗。在量的方麵,恐懼以造成肉體方麵的深度創傷為標誌,在質的方麵,主要指剝削和壓抑的主體形式,與剝削的生理形式和社會形式相一致。”②
恐懼的產生,在生理上的解釋是:人的大腦皮層擁有成千上萬根神經,當危及生命時,在所有信息彙集的大腦最表層區域,就會形成一種不安寧狀態,並進一步向大腦的更深層區域擴散,最後抵達人體控製激素分泌的區域,導致“緊張激素”的加速釋放,我們因此感到恐懼。科學家認為恐懼反應是由位於人腦深部、呈杏仁形的腦扁桃體控製的,其腹內側額葉皮質層對維持恐懼的消除過程有重要作用。一旦產生恐懼的生理反應,一種自我保存的本能便促使主體產生趨利避害的心理反應和選擇。而關於恐懼的心理起源,《心理學辭典》指出:“恐懼是在個體的生物生存或社會生活受到威脅的情境中產生的情緒,這種情緒是以實際的或想象的危險的源泉為目標的。”③當個人遭遇到利害衝突、災難或災害等情景因素,隻要使人感到無力避免或應付而感受到無法擺脫的嚴重威脅時,就可能產生恐懼,並由複合的恐懼情緒轉化為焦慮。焦慮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憂慮、恐懼。焦慮有別於真正的恐懼,因為後者源於某種明確的和實際的危險刺激,而前者則源於某些明顯無威脅的情境或個體無法意識到的主觀的或內心情緒的衝突”④。恐懼與焦慮有深刻的關聯,某種程度上,焦慮是恐懼的一種,焦慮是沒有對象的恐懼、想象的恐懼或預期性恐懼。因為恐懼指向現在,焦慮指向未來,焦慮就是預期性恐懼或信號性恐懼。基爾克郭爾認為焦慮和恐懼的區別在於,恐懼有明確的對象,而焦慮沒有明確的對象。這一觀點已被普遍接受。
人類的恐懼傾向根植於人類或動物在危及生命條件下趨利避害的自我保存本能,而人類恰好是這種傾向比較強烈的動物。按照這種恐懼“本能說”的解釋,恐懼的發生是危及生命條件下的刺激,當人感到恐懼時就會產生一種不安的情緒,這種不安的狀態會促使人尋找安全的保障或解決的辦法。如果沒有恐懼,原始人就不會在艱難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如果沒有恐懼,我們就會不管不顧地去觸摸毒蛇,也會毫無畏懼地與狼共舞,我們就不可能活這麼長久。弗洛伊德從精神分析學角度解釋了人類的恐懼產生的原因,他認為“真實焦慮或恐懼感對我們似乎是一種最自然而合理的事,我們可稱之為對於外界危險或意料中傷害的知覺的反應。它和逃避反射相結合,可視為自我保存的一種表現”⑤。他還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死本能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本能,他認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歸宿,“那麼,我們將不得不承認,‘一切生命的最終目標乃是死亡’。”⑥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最本能最深層的恐懼。生本能是死本能派生的第二位本能,包括性欲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生的本能是指服務於生命的維持和以種族保存為目的的各種本能,它代表著潛伏於人類生命體中具有進取性、建設性,並堅強地袒護生命和代表生命的每件事物。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證明了恐懼的“本能說”。個體在其生存和發展的進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需要,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在人類的基本需要中安全需要是屬於第二層次,即處於人類從低級需求向高級需求過渡的中間階段,在這個階段,既有本能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人類社會因素的影響。人的情感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礎之上,所以對恐懼的認識而言,不僅是一種生物的本能,還是人類群體經驗的一部分,隨著人類認知和社會經驗的豐富,其內容和範圍會越來越廣泛。
恐懼是幾十萬年進化的結果,通過人類進化代代相傳,有利於一個種族的生存和發展。正如紐曼引用喬治·博羅的《萊文格羅》中的話一樣,“噢,神秘莫測的恐懼,令人驚惶失措,向人們心靈深處襲來。連理性之光也無法將之驅散。恐懼,正如吸血鬼所說,你伴隨疾病而來?不僅如此,你為人類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也是所有悲傷的根源。早在每個個體出生前,就已深深感受到你的存在。恐懼,如影隨形。愚蠢的人們啊,你們怎知,恐懼,這黑暗的法則,不是人類最好的夥伴?”恐懼促進人類成長,我們應該感謝恐懼,正如康德所說:“恐懼是對危險的自然厭惡,它是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和無法放棄的組成部分。”恐懼爬出原始社會的叢林,伴隨著人類邁進當代社會,一路血跡,在不斷發生的天災和人自身不斷製造的新恐懼中強大起來,與此相應,人類也變得日益強大。
二人類的恐懼本能與恐懼心理的普遍性
人類的恐懼心理具有普遍性,“按照基爾克郭爾的基督教說法,甚至一切在自然界裏都有著恐懼的傾向世間萬物處在恐懼的狀態中並且期候從之中解脫。”⑦這就是基爾克郭爾的客觀恐懼,當然我們討論的主要是人類所獨有的人類群體經驗中的恐懼情境有關的恐懼意識,即人的主觀恐懼。
基爾克郭爾用聖經《創世紀》中亞當偷吃禁果的故事來解釋恐懼是關乎人的存在的根本特征。他認為“人的恐懼並不標誌了人的迷失,相反正是恐懼為人給出了一個定性:他不僅僅是一種自然存在,而是更多,更高於自然的。正是因為這種更高,使得人具有主觀恐懼”⑧。主觀恐懼不僅是人區別於動物存在的根本特征,“存在這樣的人,他們根本無法感覺到恐懼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如果亞當僅僅是一個動物,那麼他將不會感受到任何恐懼。”“一個人越本原那麼恐懼就越深,因為那有罪性的預設條件必須被相應地給定在他確實是進入了那族類的曆史的時候,他的個體的生命假定了這種預設條件。於是那有罪性就得到了一種更大的勢力,並且那傳承之罪是生長著的。”⑨恐懼還作為一種傳承之罪在我們的種族中遺傳下來,基爾克郭爾對概念恐懼和罪的闡釋在後來的精神分析心理學中也能找到相應的論述。
如果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揭示了恐懼心理與人類生理本能的親緣關係,那麼,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則進一步揭示了恐懼與深層集體心理的直接關係。集體無意識“是指由各種遺傳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傾向”⑩。集體無意識包括本能和原型,它以一種不明確的記憶形式積澱在人的大腦組織結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能被喚醒、激活,並被遺傳下來。榮格發現,人類的無意識心理並不完全來源於個體的生活經驗。遠在太古時,自然條件的惡劣、疾病的折磨、死亡的不可避免等,就已經深深植根於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中並代代遺傳。當代人的恐懼大部分還可以找到原始人類遺傳下來而形成的集體無意識的內核。比如,人對於蛇和黑暗所具有的恐懼心理,並不需要通過與蛇的遭遇或經曆黑暗才形成這類恐懼心理,這種恐懼心理是與生俱來的,是原始祖先經曆過無數代人的這種對於蛇和黑暗的恐懼的“無意識”沉澱遺傳的結果。科學家們還推斷恐高症來源於原始人對懸崖峭壁的害怕。所以,無論是根植於人類內心深處生本能或死本能的生理驅動還是潛藏在人們思想中的集體無意識使然,都充分揭示了人類的恐懼本能和恐懼心理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