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米利亞人最大的聚落就是列魯普河畔的葉爾加瓦,及其周邊地區。圍繞著葉爾加瓦城堡,瑟米利亞人建立了一係列的村寨,東麵有梅索仁、阿內、班卡斯、奧茲林內科伊,南麵有斯維特、吉姆卡爾,西麵是格雷瓦。
瑟米利亞人之所以看中了葉爾加瓦,是因為這是一個交通咽喉。林中的道路不多,而葉爾加瓦恰恰就是幾條主要道路的交彙點。從葉爾加瓦往東北方向50公裏,就是道加瓦河上的裏加城。往西南方向,就是薩莫吉西亞人的聚居區。沿著列魯普河南下,能到立陶宛人的地盤包斯卡和帕涅維日斯。往列魯普河上遊走,就能到達庫爾蘭諸部。
獨特的地理位置,使瑟米利亞不知不覺的成為了對抗的最前沿。她之所以能夠保存至今,不是因為她有多麼強大,而是因為基督教世界內部的矛盾,和瑟米利亞兩代公爵的英明睿智。
窩闊台汗4年(1232年),羅馬教皇的副使節巴爾多恩來到列魯普河流域,和拉脫維亞人的代表簽訂了和平協議。結果他就成了教皇駐庫爾蘭的代表和瑟米利亞的主教,駐地就在葉爾加瓦東北的奧萊內。
巴爾多恩的到來事實上阻止了裏加大主教和十字軍們的侵略,這就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嫉妒。別人拚死拚活,結果他一個外來戶把肥肉搶走了,道加瓦河流域的主教們紛紛跑到羅馬教廷申訴。
巴爾多恩在瑟米利亞和庫爾蘭部落中采用的是溫和的傳教手段,這使基督教在當地土著中滲透極慢,這也引起了教皇的不滿。忍無可忍的教皇終於在2年後撤掉了他的職務,但是瑟米利亞主教區還是保留了,主教人選就是用的親裏加的人。
可以說這次人事變動產生了嚴重的後果。新任的瑟米利亞主教萊森更為咄咄逼人,前任的下場就在眼前,他不想重蹈覆轍的話就隻能采用激進手段。這直接導致了窩闊台汗8年(1236年)聖劍騎士團在立陶宛北部的災難,在蘇勒戰役中騎士團幾乎被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人的聯軍全殲,教皇的事業在道加瓦河西岸遭到了重大挫敗。
好在瑟米利亞人比較明智,始終沒有離開列魯普河流域向奧萊內前進,瑟米利亞主教區就這麼不尷不尬的保留著。沒有了來自裏加的軍事援助,萊森主教的日子並不好過。一直到聖劍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合並,才出現了轉機,恢複元氣的立窩尼亞騎士團暫時還顧不上西岸,主要還是應付道加瓦河東岸的土著叛亂。
不過萊森主教這段時間也沒有閑著,他沿著森林邊緣向北,發展了幾個基督教村落。梅德姆希姆斯、新尤爾馬拉、迪茲林姆希姆斯、匹內科伊等等,幾乎一直延伸到波羅的海海岸。除了新遷來的瑟洛尼亞村莊埃格魯希姆斯。
直到這一年,也就是窩闊台汗13年(1241年),萊森主教才和裏加大主教達成了向西麵進軍,徹底征服道加瓦河以西土著部落的協議。十字軍們開始征召仆從軍,囤積糧草,準備船隻,整修道路,準備在第二年發動進攻。野心勃勃的萊森主教意識到,光明就要來了,上帝的榮光將照耀這蒙昧的世界。
但是這幾天,萊塞主教心情卻很不好。不是因為連綿的秋雨,而是因為最近總是發生奇怪和恐怖的事情。附近基督教村落裏的教士被殺,從裏加城來奧萊內販賣布匹的商人被殺,不斷有蠻族部落從森林裏衝出來襲擊基督教徒。
每年這個季節都會出現這種情況,波羅的海東岸嚴酷的冬季就快要來了,林中的蠻族會陷入恐慌。這個時候,拉脫維亞人就會衝出藏身的森林,搶奪一切可能的物品。但是今年似乎情況特別嚴重,不僅襲擊的規模更大,更靠近人口密集區,手段更加殘酷血腥。沒有人勒索贖金,一些被害者都被掛在附近的樹枝上,砍斷四肢,流盡最後一滴血。或者被砍下頭顱,插在削尖的木樁上。附近的基督教村落,都陷入了恐慌之中,萊森主教似乎聞到了空氣中醞釀著危險的氣息。
他一方麵向裏加大主教求援,一方麵號召教徒們加強戒備,盡量不要外出。如果非要外出,也至少有幾個青壯同行,必須攜帶武器。村裏每晚都要安排人巡邏,防止夜襲,把弓箭手都集中起來保衛教堂和倉庫。萊森主教不是公子哥,他對在這種艱苦地區傳教早有思想準備,可是那血淋漓的場麵,還是讓他膽戰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