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闊無垠的亞洲大陸北側,也就是北緯50度以上的地區,大部分地方是幹旱、寒冷而貧瘠的,被高原、沙漠、戈壁所環繞,這種地方不太可能誕生農業文明和龐大的城市。但是在這一地區有兩個地方適合人類生存,就是亞洲東西兩側的草原。在東麵,就是蒙古草原,在西麵就是裏海以西的南俄草原。
這兩個地區,有廣闊的牧場,這使人類誕生了偉大的草原文明。這些草原文明相對於他們南麵的農業鄰居是脆弱和貧苦的,當他們遇到災害的時候,為了生存下去,這些草原牧人不可避免的向南麵遷徙,這就會和強大的農耕鄰居產生劇烈的衝突。
由於被亞洲大陸中部的荒山和沙漠所隔絕,這兩大草原文明一般情況下很難發生接觸,因此也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但是凡事總有例外,當亞洲東側的草原牧人遭到南麵強大中原文明的侵襲,或者在災荒之年無法越過南麵崇山峻嶺之間的防禦的時候,他們就隻能向落日的地方前進,尋找生存機會。很多時候,這種遷徙就像狂潮一樣湧向西方,引發世界範圍的巨大動蕩。
一般情況下,蒙古草原牧人的西遷會以南俄草原為中轉站,這裏有遼闊的牧場和水源,比他們的家鄉更加水草豐美。自古以來,這裏也在遊牧著一些古老的牧人,從公元前的斯基泰人、薩爾瑪特人、塞種人,一直到公元後的哥特人,阿蘭人。雖然他們和東方的草原民族不太相同,但是他們同樣是偉大的騎手,勇敢的戰士。
從東麵來的客人翻越萬水千山而來,接著就會凶蠻的搶奪他們的草場、樹林、水源、牲畜、婦女和孩子,最終占據他們的家鄉。但是這塊亞歐之間的草場是如此廣闊,從伏爾加河、頓河一直向西,翻越喀爾巴阡山,富饒的草原一直延伸到匈牙利和波蘭。當東麵的蒙古草原牧人衝垮西方牧人的家鄉的時候,這些西方牧人就會追逐著草場繼續向西奔逃。
東方牧人也會追蹤而來,最終發現歐洲富饒的城市和鄉村。對於東方草原民族來說,這種地理大發現意味著幸福溫暖的生活,但是對於歐洲土著農耕民族來說,這就是可怕的災難了。
這種由東向西的民族大遷徙持續了1千多年,隻要草原的苦難不變,這個狂潮就不會停止,最終會打碎西方世界的和平大夢。而現在蒙古西征大軍所在的地方,正是亞洲西側的草原地帶,也就是說,他們就站在亞洲遊牧民族進軍歐洲的跳板上。
大約在耶穌誕生的前後,來自蒙古草原的匈奴人來到了這裏,逼迫著阿蘭人,哥特人向西遷徙,最終毀滅了羅馬帝國。400年後,匈奴人自己來了,把整個歐洲文明地帶變成了一片廢墟。再後來,就是突厥人漫野而來,毀滅了君士坦丁堡最後的羅馬光榮。
而小規模的侵襲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阿瓦爾人,佩特捏格人,馬紮爾人,突厥人、蒙古人,一波一波的草原民族從遙遠的東方湧來,在這裏短暫休整之後繼續向西,凶猛的衝擊著歐洲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最終,這些東方牧人學會了耕種,並且融化在農業文明裏。
不裏阿耳人,也是來自蒙古地區的東方草原小部落,他們是和匈奴人結伴而來,又和匈奴人一切從歐洲撤退到這裏。他們曾經在公元600年左右建立過統一強大的草原汗國,被希臘半島的羅馬人稱為大保加利亞。
這個保加利亞輝煌的時間並不長,他們後來發生了分裂,一部分部落沿著他們祖先的足跡繼續向西方而去。當然,不是所有的保加爾人都幸運,他們大部分湮沒在歐洲的文明海洋之中。但是他們其中的一支,在巴爾幹地區建立了另一個偉大的保加利亞國。
而他們留在伏爾加河流域的親戚們,就是蒙古人稱為的不裏阿耳人,而這些不裏阿耳人不幸成為了蒙古人第二次西征的首個犧牲品,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占據著伏爾加河上遊,這很礙蒙古人的事情。更要緊的是,他們居然敢於不服從蒙古可汗的必裏克,這個問題就比較嚴重了。
拔都王爺注視著北方劄牙裏河(烏拉爾河)方向,輕聲說道:“看來我們的蒙古大軍,要給我們北麵的鄰居一個印象深刻的問候了。不過我們不著急,我們的小夥子們還要曆練曆練。
秋風就要來了,看來我們要啟程了。巴根台,你立即草擬命令:命令全軍於5日內完成集結,然後拔營,沿著闊田吉斯海(裏海)北岸的坡地向窩勒迦河(伏爾加河)方向和劄牙裏河(烏拉爾河)方向進軍。右翼為我拔都軍,速不台率領鄂爾達部為前衛,軍主力後續跟進,此為第一梯隊。不裏軍和闊列堅軍為第二梯隊。右翼軍要在劄牙裏河(烏拉爾河)東岸展開,該部是進攻不裏阿耳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