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工運河(2 / 2)

但是他現在早已脫離行伍,行軍作戰自有別人籌劃。他現在最頭疼的是沒有一個計量標準,他登上鳳凰頂就是為了掌握計時和長度的標準。

他先讓楊妙真采來一根筆直的樹枝,然後讓楊妙真比著他的身高截斷。他知道王棟梁的標準身高是178cm,這樣這根樹枝就是178cm了。然後他把這根樹枝178等分,這樣他就得到了一個誤差不大的長度計量工具。

接著他伐了一棵大木,做了一個圓盤,草原的艱苦生活使他練就了不錯的木匠手藝。他截斷一根半米長的圓木立在圓盤正中,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日晷。木盤是晷麵,晷針就是圭表中竿。忙完了這些,天也漸漸暗下來了,楊妙真跟著巴根台忙來忙去,有一搭沒一搭的和他說著話,卻不知道他在幹什麼。

二人歇了一晚,第二天日出的時候,巴根台把日晷立在鳳凰山最高點。晷針麵向正南方向,南高北低放置,這樣晷麵正好與天赤道麵平行。這時晷針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這就是赤道式的日晷。

太陽由東向西,晷針投在晷麵上的影子也由西向東不斷變化,當晷針的投影最短的時候就是正午。現在春分剛過,太陽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晷針的影子應該在晷麵的上方運行。巴根台知道赤道式的日晷刻度是等分的,隻要他掌握了太陽升起、落山和正午三個晷針投影在晷麵上的點,就能夠在晷麵上標出刻度,顯示時刻。

巴根台和楊妙真在鳳凰山呆了整整三個白天,反複校正,終於他們得到了一個精確的日晷,他有了相對準確的計時工具。下山的時候,巴根台詳細的對楊妙真講了日晷的運用,告訴他從此村子裏可以晨鍾暮鼓按日晷準確報時了,楊妙真好像進入了一個她從來也沒有想象過的奇妙世界。巴根台對楊妙真說:“數學就是力量,誰掌握了數學,誰就掌握了開啟未來的鑰匙!”

但是僅有日晷是不夠的,日晷計時沒法準確到分鍾。巴根台早就掌握了玻璃製造的技術,他根據日晷的時刻製作了一個沙漏,可以計時到分鍾,誤差不算太大。

一切準備好,他和楊妙真帶著沙漏和米尺在彌河建立了第一個水文觀測站。他在河中央打樁,測出了水深,這樣他就得到了水流量的數據。順流而下,又測出了流速的數據。掌握了彌河的水文數據以後,他們又橫穿盆地到了西麵的淄河,掌握了淄河的水文數據。

現在,巴根台要測兩河間距,就是運河的長度。他在淄河東岸立杆測影,當影子最短的時候就是正午。巴根台用沙漏計時,記下了這個時刻,大約是鳳凰山時間12點零3分。巴根台又在彌河西岸立杆測影,杆影最短的時刻大約是鳳凰山時間11點56分。兩地的時差是7分鍾,巴根台知道太陽經過每個經度需時4分鍾,這樣兩地的經度差是:

7/4=1.75度

巴根台知道地球子午線的準確長度是40009公裏,每度是111.14公裏,兩地經度差是1.75度。這樣他就得到了兩河之間的準確直線間距:

111.14公裏*1.75度=194.495公裏

這就意味著他們要修的運河長度大約195公裏。同時他還得到了兩個重要數據,即彌河到鳳凰山經度差是:

3/4=0.75度

這樣他就得到了彌河到最高峰鳳凰山的距離是:

111.14*0.75=83.355公裏

而淄河到鳳凰山的經度差正好是1度,這樣淄河到鳳凰山的距離是111.14公裏。

他製作了半圓的角度尺,分別測算出彌河和淄河到鳳凰山頂點的夾角。再有這兩條河到鳳凰山的直線距離,根據函數算出了高度差。即:如果以彌河為基準算,鳳凰山的垂直高度是823.12米。

如果以淄河為基準算,鳳凰山的垂直高度是759.67米。這樣他得到了一個重要數據,就是淄河的水位比彌河的水位高出足有62.45米。這就意味著他將要修建的運河將有62.45米的落差。

而且根據他的測算,淄河的流速是彌河流速的2.3倍。如果簡單的把淄河和彌河聯接起來挖通,奔騰而下的淄河水會衝入彌河的河床,將彌河河道衝垮,造成洪水泛濫。所以,如果要想將運河修築成功,必須要建水壩,把奔騰而下的淄河流量量和流速都控製住。

巴根台勘察地形以後,決定修建三個水壩,由西向東依次是:馬山水壩、鳳凰山水壩和劈山水壩。這樣奔騰而下的淄河水將得到有效控製,舒緩的流入彌河水道,不會造成災難。更要緊的是,當山洪暴發,淄河水位上漲的時候,可以通過水壩調控運河水位,不會造成盆地內的洪水泛濫,衝毀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