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暗流湧動(1 / 2)

就在河朔漢軍和蒙古權貴歡宴的同時,在北麵300多裏以外,另一場聚會也到了關鍵時候,金國右都副元帥紇石烈執中正在和左副元帥福海把酒歡宴。

在獨吉思忠死後,中都城的政治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幾個月以前,尚書省和樞密院,對全國的軍隊有絕對的控製權,原因是什麼呢?自然是因為他們掌握著錢和糧。獨吉思忠能夠身兼省院,也是因為他能夠籌集到錢糧。

但是隨著獨吉思忠的敗亡,金國戶部和中都都轉運使掌控的最後一點存糧和錢幣儲備不複存在,檀州街的私糧也已經被焚掠殆盡。軍隊糧餉斷絕,徹底無法維持了。那些能夠保持建製的,除了皇帝親軍以外,就是那些有各種辦法搞來糧餉的軍頭。

現在中都附近兵力最強的首推尚書右丞徒善鎰統帥的東北招討司所部,野狐嶺之敗以後,衛紹王完顏永濟為了抵禦蒙古的進攻,下詔從各地組織軍隊勤王。最先到達的,就是徒善鎰的遼兵,永濟感激涕零之下,立即任命他為尚書省右丞。其次就是尚書左丞完顏綱掌握的西北部隊,大部是陝西路的邊防軍,有很強的戰鬥力。但是完顏綱重傷以後,西北部隊群龍無首,補給最為艱難,怨氣最大。

原西北招討司殘部由元帥右都監術虎高琪統帥,在居庸關敗退之後,在京東地區駐防。原西京留守所部山西兵,被編為武衛軍,由右副都元帥紇石烈執中統帥,駐紮在京北昌平、沙河一帶。

原獨吉思忠所部,殿前司,拱衛直使司和皇帝親軍已經歸建,由提控宿直將軍蒲察六斤統一指揮,駐紮在宮城內外。其餘部分,由左副都元帥福海率領,駐紮在京西盧溝河鋪、金口閘一帶,是為西大營。

當尚書省和樞密院無糧無餉的時候,這些軍頭在朝堂上的發言權越來越大,文官係統再也無法壓製武將們了,他們迅速向軍閥方向發展。為了維持他們的軍隊,這些人無所不用其極,形同盜匪。他們越來越明白,掌握了刀把子,才是他們富貴的根本,虛弱的朝廷拿他們一點辦法也沒有。

漕運不暢,但是中都城仍然控製著大興府的大部分,還有通、薊、涿、順、易、清諸州。夏糧收獲以後,大興府掌握了這批糧食,大興府尹就是徒善鎰的本家侄子徒善南平。徒善南平當然先緊著衛紹王的親衛部隊,其次是他的本家東北招討司部隊,再其次就是他的姻親左副都元帥福海所部。

最慘的,就是完顏綱、高琪和紇石烈執中所部,無糧無餉,軍心不穩。但是完顏綱是勳貴出身,衛紹王親自提拔,鞏固帝位的重臣。術虎高琪是西北招討司猛安,初入廟堂,根基不穩,自然是心向皇帝。隻要這兩個人還在這個位置上,衛紹王的統治地位就還算穩固。

紇石烈執中可不同,此人是征戰多年的老兵,在金軍中同僚好友甚多,為人驕橫跋扈,是個不折不扣的軍閥。中都坐困愁城,執中早就看出來根本守不住,那麼在這裏苦撐有何意義?他是軍人,他隻知道當兵要吃飯拿餉,皇帝不差餓兵。南京汴梁那麼富庶,糧餉不缺,還在這裏苦撐幹嘛呢?他多次上書遷都,贏得了不少人的支持,不僅僅是軍隊,文官也有很多是支持遷都的。因為手握重兵,隱隱的,他成了遷都派的領袖。

天殺的徒善鎰,和完顏承暉、張行信等堅決反對遷都,中都一失,東西兩京必丟無疑,等於是丟掉了金朝大半的家業,他們是不能接受的。在紇石烈執中看來,這全是愚蠢的書生之見,家業是打出來的,守不住去宋國奪嘛,金軍打不過蒙古,還打不過南朝那些兵麼?

問題是那個混蛋皇帝信任徒善鎰這些人,而且徒善鎰手握重兵,還有個掌握錢糧的侄兒,紇石烈執中拿他們一點辦法沒有。除了政見之爭,因為西京大同之敗,徒善鎰居然慫恿皇上殺紇石烈執中,若不是他機靈,早就人頭落地了。新仇舊恨,公仇私怨,執中和徒善鎰其實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可是皇上信任這個人,他一個敗軍之將,扳倒皇帝寵臣根本就毫無可能。

獨吉思忠的敗亡,讓紇石烈執中看到了機會。扳不倒奸詐的老家夥徒善鎰,就幹脆扳倒皇上,另立新君,殺了徒善鎰,南遷汴梁可不是好?執中可不是思前想後、顧慮重重的書生,他要幹什麼馬上就會去做。

表麵上看,各地駐軍雖然勢大,但是互相牽製,諸軍都沒有機會。但是在不可能之中,獨吉思忠卻看到了機會。隻要他能閃電入城,控製朝政,在敵人沒有反應過來之前罷免他的敵人,禠奪他們的兵權,這天下就是他說了算了。但是如果遇到抵抗,頓兵堅城之下,諸軍一旦反應過來,就會從四麵八方蜂擁而上,把他吃的骨頭都不剩。

他能賭的,就是速度。

說來說去,還是刀把子說了算。表麵上看,他的5千武衛軍兵力不強,可是這都是百戰精騎,戰鬥力冠絕諸軍。但是他麵對的不僅僅是中都諸軍,還有一座高大堅固的中都城,強行攻城是愚蠢的,蒙古數萬鐵騎都辦不到的事情,他5千兵力更不可能。他的腦筋不能不動在這些軍頭上麵,他知道,這些人才是真正在中都說了算的力量,沒有他們的支持,一切都是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