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百煉鋼弩(2 / 3)

蒙古的冶鐵技術,草原上傳承了千年了,基本還是靠鍛打去除鐵料的雜質。鐵料經過反複鍛打,直到重量不再減輕,一塊百煉精鐵就練成了。但是一般情況下,這種煉鐵法得到的是熟鐵,熟鐵太軟,硬度不夠。如果要得到鋼材,還必須往熟料裏鍛打滲碳,這就考驗鍛工的手藝了。因為這樣的鍛法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碳分布不均勻,另一個問題就是裏麵的碳配比無法掌握,除非運氣極好,否則難以練出真正的好鋼。

熟鐵太軟,無法製作鋼弩。要得到製作鋼弩的材料,必須要有堅硬的鋼料做外層,內層是柔韌的熟鐵料,外硬內軟,堅硬又不失柔韌,這樣的弩弓才能成為殺人利器。這就是所謂的包鋼技術,中國的唐刀,就已經采用了這樣的技術,日本的武士刀又把這種技術發揚光大,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鐵匠孟和的煉鐵爐打造熟鐵沒有問題,關鍵是鋼材。巴根台認為,炒鋼技術是可以得到優質鋼材的,隻不過蒙古草原還沒有人懂得這個技術而已。他教孟和在地下挖了一個坑,做成磚砌地爐,作為煉鋼爐,羊皮鼓風箱從上麵入風。地爐最下麵是焦炭火室,爐膛裏是鐵渣,和一定配比的煤末,蒙古草原的煤含硫量普遍比中原煤低,正是煉鋼的好材料。一切準備就緒,開始點火鼓風。這個時代都是低溫煉鋼,爐溫很難超過1千1百度,這就對工匠的手藝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對人類的體能也是挑戰,可以說當時的低溫鋼材,都是工匠們血汗的產物。

當爐子裏的鐵化成漿糊狀的時候,巴根台和孟和一家人開始不停的攪拌,把碳和鐵水均勻的融在一起。然後出鐵水冷卻鍛打,反複加熱鍛打,一塊炒鋼坯就基本成型了。巴根台說:“孟和大叔,這樣的炒鋼硬度和韌性都比滲碳鋼要好,但是打造這樣的鋼弩還不行。要反複的加熱鍛打,製成百煉精鋼,用這塊鋼料包在熟鐵料外層,經過油料淬火才能堅硬又不失柔韌,才能製成威力強大的鋼弩啊。”

孟和看著巴根台,驚的呆了,說:“草原上沒有這樣的鐵匠師傅,就是我們的蒙古巧匠希瑞也做不出這樣的精鐵啊,是誰教了你這樣的神奇手藝?!”巴根台說:“這是中原漢人的煉鐵辦法,咱們蒙古人還不會,你是第一個製成這樣精鋼的蒙古人啊。”巴根台笑的象陽光一樣燦爛。

接著,他告訴孟和怎樣做弩機,望山怎樣製作,掛鉤在什麼位置,懸刀怎麼製作,又畫出了精鋼三棱箭簇的圖樣讓孟和打造100個。巴根台並無冶煉實際經驗,很多事情還要靠孟和的悟性。巴根台就住在孟和的家裏,隨時和孟和一家商量打造他的鋼弩。製造超越時代的東西,是非常艱苦的,認識是一個方麵,在沒有機械鍛錘的時代,其勞苦是現代無法想象的。

巴根台和孟和一家每天都泡在煉鐵爐旁,拚命的幹。孟和的妻子死了很多年了,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兒子那日鬆比巴根台年長5歲,長期的打鐵生涯使他已經長成了一個魁梧少年,是一個樸實沉默的小夥子。烏爾罕13歲了,開始顯出少女的模樣,總是逗弄沉默寡言的巴根台說話,讓他講山林打獵的事情。

巴根台不是個能說會道的人,驚心動魄的肉搏戰在他嘴裏就象從洞裏釣出個旱獺一樣平常,使烏爾罕好生失望。三個年輕人吃住在一個氈包,總是有共同的語言,很快就成為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