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不是低增長的代名詞(1 / 1)

7%不是低增長的代名詞

專欄

作者:何誌成

2015年3月16日星期一,應該是中國股市值得紀念的一天。從盤麵看,這一天的市場上漲幅度並不很驚人,上證指數以及深成指隻上漲了2.6%左右。但這是中國兩會剛剛結束的第一個交易日。按照曆史規律,這一天的股市很難出現大幅上漲,更何況股市在今年兩會期間麵臨3400點的巨大壓力和無數的套牢盤。然而股市卻頑強地突破了3400點,而且是以“逃逸速度”突破(編者注:逃逸速度指的是為擺脫一重力場的引力束縛所需的最低速率),說明市場信心非常堅定。

是誰給了中國股市以如此強大的信心?兩會開幕第一天,我曾應新華社之邀在“兩會專刊”上發表過一篇文章:《總理有定力,市場有方向》。這句話後又被《瞭望周刊》用作了封麵引語。很顯然,這句話不僅反映了媒體人的看法,也反映了市場絕大多數人的看法。

遺憾的是,中國股市在當天是下跌的。為什麼下跌?被中國經濟增速目標下調到7%嚇壞了,誤以為“經濟新常態”就是低增長!但我在第一時間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總理報告,成績單講得實實在在,問題擺得明明白白,顯示出大國總理的定力。而他的定力來自對經濟下滑現實的清醒認識,同時政策儲備充足。相信中國還有很多的經濟增長潛力有待挖掘,相信深化改革與結構性調整能夠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總之,我感覺總理有信心讓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中有進態勢——中高速增長可期,同時,未來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將更加精準、更加及時、更加有效。相信今年中國經濟能夠保7%,超7%。”

實際上,市場用了好幾天才終於搞清楚:7%不是低增長的代名詞。那麼,股市是因為中國經濟將有出色表現而上漲嗎?並不是。中國股市是因為中國經濟已經被托住底部而上漲,相信未來不會出現係統性風險而上漲,更因為高層罕見地嗬護股市而上漲。

中國經濟增速在一季度出現進一步下滑幾乎是肯定的,跌破7%也幾乎是肯定的。正因為此,市場將李克強總理講話與經濟下滑趨勢相比較,可以得出準確的結論。4月初,中國央行還會采取保增長的貨幣措施,市場的流動性還會增加。如果認真分析一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兩會上的“自言自語”—— “(對流動性寬鬆導致股市上漲)不能一概而論,好像資金去了股市就是不支持實體經濟”,就會明白,兩會後不久,中國央行將采取進一步的寬鬆措施,甚至有可能從穩增長轉變為保增長。

貨幣適度寬鬆,會不會導致資產市場泡沫?兩會上很多高官的暗示包括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的答疑,已經基本打消了市場疑慮。即必須力排眾議,通過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抑製經濟下行趨勢,為穩增長保駕護航。

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寬鬆,不是刺激,而是不得已。不如此,市場實際利率仍然高企,實體經濟缺血嚴重,無法確保今年經濟增長率高於7%。至於釋放流動性後會否出現通貨膨脹問題、資產泡沫問題,李克強總理已經間接答複。今年的通脹率指標是3%,目前實際執行情況是低於2%,所以貨幣政策的目標不是抗通脹,而是適度刺激通脹率;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主要矛盾也不是泡沫泛濫,而是沒有泡沫,沒有生機,需要適度刺激一下,起碼要出現交易活躍的局麵;至於股市,3400點附近不會出現泡沫泛濫局麵。如果今年能夠維持慢牛走勢,不僅將成為今年市場的最大亮點,而且可以向實體經濟輸血,利大於弊。

穩增長需要信心。市場終於在兩會後搞明白:總理不僅對今年經濟增長率完成7%有信心,而且在實體經濟一時半會還使不上勁的時候,樂見股市上漲。他在講話中,已經將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辯證關係,表達得很清楚。這就是中國股市在兩會後大幅度上漲的內在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