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黃金時代
文化
作者:闕政
14日樂團將上海觀眾帶回黃金時代。
2015年3月14日,“2014-2015走進大劇院——漢唐文化國際音樂年”迎來了本年度第三場演出——俄羅斯“黃金時代”巴洛克室內樂團的一場合奏音樂會,將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的巴洛克古音樂,穿越時空,一路帶到上海。
不隻是抒懷古幽情
“巴洛克(baroque)”一詞源自葡萄牙語barroco,原意為“不圓的珍珠”,最初被用來形容建築裝飾風格,之後逐漸流行,成為17世紀到18世紀中葉,整個曆史時期藝術風格的統稱——建築、文學、繪畫,也包括音樂。
樂團總監亞曆山大·李斯特拉多夫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善於演奏巴洛克時期的古典音樂,多次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是世界級的巴洛克音樂權威。在他心目中,巴洛克音樂不僅是獨一無二的,更是“唯一帶有藝術感的古典音樂”。他坦言:“真正的好音樂從19世紀就開始消亡了,如今更是充斥著所謂很‘潮’的快餐音樂。”
亞曆山大6歲就開始學音樂,在聖彼得堡著名的馬林斯基劇院,他第一次聽到鋼琴家演奏巴洛克時期的經典樂器——羽管鍵琴(撥弦古鋼琴),就深深為之吸引。
“巴洛克音樂非常細膩、迂回,她的表達方式不像其他時期的古典音樂那樣單刀直入,而是百轉千回的。”亞曆山大形容說,“比如在其他音樂裏,一朵花掉落就是掉落,而巴洛克音樂會認為花是從枝頭慢慢飄搖下來,再落到水上,仍然在流動,感覺特別柔美迂回。”
巴洛克音樂最輝煌的黃金時代是在17世紀,但亞曆山大並不認為現在再來演奏她,單純隻是為了抒發懷古幽情。“巴洛克風格對俄羅斯整個文化的影響都是很深遠的,不隻是音樂,還有建築、繪畫……當年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一個向西方世界敞開大門的城市,我們的很多音樂家都來自意大利、法國、德國,一開始得到的曲譜也都是意大利人編寫的。所以巴洛克對我們來說就像是一種世界觀,我對她熱愛到了骨子裏。”亞曆山大說,“在俄羅斯乃至全世界,巴洛克音樂60年前就開始複興。她的精神是很現代的,並不隻是追憶過去。”
“黃金時代”的本真演奏
“黃金時代”巴洛克室內樂團2002年創立於莫斯科,是俄羅斯目前最重要的演奏古老音樂的團體之一。樂團的理念,是用古老樂器和技法演奏巴洛克音樂——這種演奏理念,與巴洛克音樂本身的特性密切相關。
巴洛克音樂延續了文藝複興時期的複調傳統,曲調繁複、華麗。但它又有不同於文藝複興時期的“通奏低音”:即有一條低音聲部貫穿於整個作品之中,與華麗而富於裝飾性的高音聲部交織。這樣的音樂,不強調宗教感,而是更關注如何打動觀眾。
曲調的繁複本身就使得演奏巴洛克音樂比其他古典音樂還要難上好幾倍。“我在荷蘭學音樂的時候,老師曾說,學習巴洛克音樂需要更努力,她對於一個人記憶力、注意力的要求都很高。你以為會拉小提琴、會吹笛子,就是音樂家了?真正的音樂家需要精湛的技藝,而巴洛克音樂就是體現技藝精湛程度的最好方式。”亞曆山大說。
除了曲調,巴洛克音樂的演奏難度,更在於她的精神。1950年以來,國際上開始複興一種針對古音樂的演奏方式——“曆史表演”。它與現代音樂的演奏技巧大相徑庭,須按照原版樂譜,使用仿古樂器,進行原貌演奏。演奏指法也要以1962年意大利博洛尼亞人還原的指法為範式。這就對音樂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必須對巴洛克時期的曆史有所了解,對當時樂器的構造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