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眾人沒有一個傻子,他們到底是該封賞還是該懲罰,心裏都有數。收降不論罪,已經是恩。如今提到封賞,那就是厚恩。而這件事是由秦二世親自來辦,那就是皇恩浩蕩。
劉邦為的幾人再拜而謝。
胡亥看著幾個人,點了點頭。他的心中有一盤大棋。這盤大棋的思路隨著下的粗定而越來越清晰。他需要的是國家安定的時間。
一旦劉邦投降,剩餘的那些人除了項羽之外,別人不足為慮。什麼所謂的六國後裔,就是一群敗了家的喪家之犬,有什麼能耐和朕爭鋒。
封功台上,胡亥當場冊封劉邦為沛縣公。
按照李元等人的意思,是把劉邦送到巴蜀偏遠之地,做一個縣公。但胡亥不這麼想,如果那樣做了,聰明人都能看出來這是怎麼回事兒。那些望風之人,想投降的人,都會猶豫。
劉邦的投降,胡亥已經想好了,沛縣公不過是個地方上的公爵,位高無權。如果他夠聰明,就這樣安穩一世,做個太平公爵,就當是大秦養活他了。至於沛縣,他會放一個厲害的縣令來鉗製劉邦。
蕭何、陳平等人,並未立刻封賞。這些人都是人才,需要帶回鹹陽,該重用的重用,該放到軍中的放到軍中。
武關的一切都很順利。
胡亥借著武關大搞活字印刷的事兒,直接讓李元印刷了一匹宣傳劉邦、韓信等人投降的報紙。這些報紙被快馬連夜分的全國各地。
韓信、劉邦投降的消息就在大秦第一份不成熟的報紙上被大肆宣傳。那印製報紙的工匠吸取了當初宣傳單的辦法,為了照顧一些不識字之人,在報紙上竟然配上了簡單的圖畫來表示大秦皇帝的威武恩義。
幾乎是數日之間,一些股的散亂反賊紛紛銷聲匿跡,就地解散。剩餘五國之中,其餘四國自問無法抗衡大秦堂堂王師,都把心思想到了霸氣無邊的項羽身上。
這就導致敗退彭城的項羽受到了空前的重視。原本高傲的不可一世的六國後裔紛紛拜入項羽麾下,項羽的人馬幾乎在幾日之間就壯大到原來的數倍之多。就連盱台的楚王都給項羽來國書,稱當初識人不明。錯用了宋義。要任命項羽為上將軍,繼續主導伐秦。
此情此景,項羽怎麼會同意楚王的辭。他痛斥了楚王的來使,命力士割了楚王使者的鼻子。這才趕出了彭城。
在範增和跑來的張良大力勸阻未果之下,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把魏、齊、韓三國的後裔分封為王,唯獨楚王被他孤立起來。
這三國之王的封底都在大秦腹地,可謂有名無實。項羽卻美其名曰,封地自取。有能耐者多拿,沒能耐的少拿。實在拿不到的,那就不配為王。
白了,除了他西楚霸王,別的所謂王,都是空有其名。
張良和範增多次苦勸,卻被項羽諷刺的體無完膚。
範增自從跟隨項梁出征之後,項梁戰死,項羽就對他日漸冷漠。再加上鍾離眛、虞子期項梁都是看了範增的信號才冒然進兵,被章邯所殺。項羽更憎惡這個老不死的。
至於張良。項羽隻道他是個喜好黃老之術的方士文人,對他所的話,聽的多,信的少。更是在張良對軍政戰略提出意見之時,總會拿他詐取武關失敗,害的劉邦進退兩難來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