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男子莫名“被貸款”40多萬元(1 / 1)

男子莫名“被貸款”40多萬元

明明沒有貸過款,卻三天兩頭遭到銀行催款。“一開始我接到銀行的催還款電話,還以為是詐騙電話。”譚先生告訴記者,在持續幾天接到銀行的短信電話後,4月12日,譚先生到平安銀行查詢,才得知自己不僅在該行開了戶而且還有一筆貸款。

“隨後我到相關開戶和貸款支行進行資料核實,但當時辦理人提供的貸款資料中,身份證複印件的姓名和住址是我的,相片不是我的。”譚先生告訴記者,銀行提供的貸款資料中,配偶姓名等信息都是準確的,但是聯係方式卻都不對。隨後,譚先生又到花旗銀行查詢發現,其在花旗銀行也有一筆貸款,但花旗銀行的相關經辦人表示,辦理這筆貸款的人跟譚先生長相不符,因此拒絕向其提供相關辦理貸款的資料。

譚先生隻好到人民銀行廣州分行進行征信記錄查詢。“報告上顯示,我在花旗銀行2014年11月15日有一筆192700元的貸款,平安銀行是2014年12月12日開戶15日放款202000元的貸款,2014年2月26日,在深圳的一家小貸公司貸款4500元的消費貸款,此外在廣州一家銀行辦理了20000元的信用卡,目前平安銀行和花旗銀行的兩筆貸款都出現了逾期。”

譚先生表示自己曾丟過身份證。“身份證最近的使用是10月中下旬,當時是在花都,太太準備買房子,複印了一份給貸款公司。”譚先生說,去年10月底,他發現身份證不見後,馬上去補辦身份證,11月5日新的身份證生效,但所有貸款都是在其新身份證生效後發放的貸款。

一位國有大行個人貸款人士介紹,貸款審批是銀行一個嚴格的步驟,銀行也可以聯網查詢全國的居民身份證等信息,出現這種情況對於銀行內部審核來說,是十分蹊蹺的事情。譚先生已經報案,目前警方也已立案處理。業內質疑,如果通過他人的身份信息就能獲取貸款,那等於是銀行貸款審批環節形同虛設,不排除是部分銀行為擴張業務衝業績而導致這些問題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