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的心理期許決定社會地位
遠見
作者:王石
想要獲得承認與尊重,首先要相信自己應該獲得
2009年,我和一些朋友們響應一個國際環保NGO野生救援(WildAid)的號召,一起發起倡議拒吃魚翅,當時有位被我們拉過來簽字的企業家說:這個我不能簽,比如我跟部長吃飯,部長要吃魚翅,我能說我不吃嗎?我的生意還要不要做了?
這位企業家朋友最後沒有簽字,但我們都簽了。三年過去,沒聽說哪位簽字的老板因為不吃魚翅而生意做不成了。姚明還給野生救援拍了廣告片:“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現在幾乎婦孺皆知。似乎姚明的生意也越做越大,絲毫不受影響。
一個認為自己的飲食偏好(不吃魚翅,不喝酒)都會導致官員生氣的企業家,首先就把自己定位得矮化了。更何況,這個心理假設的前提是,政府官員們心理上都是些長不大、被慣壞的孩子,稍有不如意就會遷怒。
萬科從成立之初就有句口號,叫不行賄。當時也有人說,不行賄怎麼做房地產生意?結果事實證明,我們不行賄不僅做成了房地產生意,還做成了全球最大的住宅開發商。個中辛酸,不足為道。
中國企業家群體有一個持續的話題,就是企業家的社會地位。我說這些是想說明,很多時候,企業家的社會地位,與企業家對自己的心理期許有關。想要獲得社會的承認與尊重,首先要相信自己是應該獲得社會承認和尊重的。
中文裏的“企業家精神”,被大大局限了,因為英文中的entrepreneurship的含義要比中文中的“企業家”廣泛得多。就好像“奮進號航天飛機”的“enterprise”,在中文中如果被翻譯成“企業號”,就與NASA的本意有偏差。
一個社會總是有一些傳統、規範和模式,而認識到這些模式的問題,重新組織要素,並成功為社會創造價值,這就是企業家精神。
人的天性保守,當人們已經熟悉了某種程序或方法,而這種程序和方法已經被曆史證明是有效的,要鼓勵人們采用新的、未經實踐證明的方式就會受到心理上的抵製。有時候,客觀上采取新的方式可能並不存在困難,人們也會覺得難以接受,無論是說服人們跟隨一次創業冒險,一次管理變革,還是不喝酒、不吃魚翅、不行賄這些改變社交文化的努力。
企業家最重要的能力是說服
企業家精神之所以在現代社會中如此重要,主要是因為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專業知識越來越完備。在任何領域的創新都需要團隊合作。一個發明家在自家閣樓裏鼓搗出來的東西,已經很難震撼世界了。現代科學研究早就已經過了一個教授帶著兩三個助手就能完成發明和發現的時代。任何一個運轉良好的實驗室,對內需要大規模的合作與溝通,對外則要麵對各利益相關方。科學研究的前途甚至比新產品、新服務的市場前途還要不確定。發現某個研究方向的價值,說服整個團隊往這個方向前進,遇到問題及時調整,同時還要遊說政府、企業等資金方提供持續支持。
社會領域的創新也是如此,一個慈善項目想要獲得公眾的支持與參與,無論是公關、管理、遊說,都需要企業家精神。
短短30年間,中國的民營企業從零開始,以40%的社會資源,完成了60%的GDP,承擔著80%的就業。企業家們已經是這個社會穩定與發展的砝碼。建國前30年,無論是城市化還是現代化的進程都被打斷了。而後30年,城市化與現代化則被大大壓縮。上一輪現代化中兩代企業家完成的蛻變,現在幾乎被壓縮在一代人的時間裏。問題是,中國的企業家們做好了在一定程度上領導這個社會的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