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午茶時間
作者:劉春雄
為了生存,大多數從事商業活動
在廣東、福建、江蘇、浙江,我發現一個特殊現象,無學曆的當老板,有學曆的當老總。有人感歎,社會不公平,知識無用。
其實,市場經濟很公平,大多數老板是“被迫成功”。
個體變成大老板
有一對農民夫婦,在北京一家菜市場賣菜,隻能算活命的差事,不能算是一門生意。結果,這對農民夫婦,硬是闖出一番事業。
一次,農民夫婦批發蔬菜時晚了一點,好一點的菜都被批發完了,剩下一些個頭小的貨色。蔬菜賣相不佳,生意當然不好。這對農民夫婦發現,當天的外國顧客要比平時多,外國人買菜與中國人的選擇標準也不一樣,他們竟把那些個頭小的菜買走了。以後批發蔬菜時,他們就有意多進一些個頭小的,慢慢積累了一批固定的外國客戶。
這對農民夫婦想,能否專門賣外國人喜歡的蔬菜?
他們行動起來,在外國人集中居住區開蔬菜商店,生意很好,(薑承剛總編點評:商業的成功並不是浮誇的設想得來的,而是在變化發生時能夠迅速做出正確的反應的結果。)然後,他們就在北京開蔬菜連鎖店。現在,這對農民夫婦從單純賣菜發展到種菜,專門種外國人愛吃愛買的蔬菜。
我們再也不能稱他們為農民夫婦,他們已經把賣菜發展為一項事業,應該稱他們為老板。
另一個例子,發生在深圳。有一個人,找了一間很小的門麵房,安上一部電話,開展電話業務。這是一門小生意。電話機不占空間,於是,他在門口,擺了一個小桌子,賣一點小文具,算是副業。
經營一些時間,他發現文具的營業額比電話還高,於是,他改行賣文具。文具做大後,在深圳,他開了很多文具連鎖店。小小的個體戶,變成了大老板。
設想一下,如果兩個老板都有高等學曆,他們會去賣菜,或是去租間門麵房,從事電話業務嗎?如果不去做這些事,他們會在現在的領域創業成功嗎?
成功大多是被迫
他們的成功,固然是善於發現,抓住機會,但他們最初從事的職業,都是被迫的。他們找不到更合適的職業,隻好被迫去創業,於是成功了。
我在批發市場裏,從事過批發業務,我發現大多數生意人,都不是本地人,以外地人居多。難道是外地人願意做生意、會做生意嗎?
道理很簡單,外地人沒有根基,不容易找到“體麵”的工作,被迫去做生意。
我想起“商人”這個詞的由來。周朝來殷商後,商朝子民被發配到洛陽,沒有土地耕種,被迫做生意。因此,生意人就被稱作“商人”。看來,猶太人的成功也是逼出來的。
那些MBA和博士,一畢業就想獨立創業。他們既沒有原始積累,也不知道在哪個方向創業,至少不會像那對農民夫婦一樣創業。加上他們能夠輕鬆的找到體麵的職業,獲得體麵的收入,所以,不願意風裏來、雨裏去做小生意,於是,他們失去很多創業的機會。(薑承剛總編點評:壓力是躲不掉的。一個企業家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誘惑,還要耐得住壓力、耐得住冤枉。成功者比的是經曆了多少磨難而不是取得過多少成功。)
創業守業同進步
根據我對低學曆老板的觀察,他們通常經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事自己並不情願的職業,一般是做點小生意。第二階段,發現一個機會,迅速抓住機會,取得成功。他們能夠抓住機會,不是緣於知道,而是比同道更有悟性。創業成功後,他們容易自我膨脹,以為那些高學曆的人,沒什麼了不起。第三階段,當企業的規模超出自己的管理能力時,老板要聘請高學曆的職業經理人,要麼停止發展。在這個階段,老板開始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局限性,不得不對高學曆的職業經理人刮目相看。
我認識一位做白酒的老板,他的年銷售額已經達到兩億元。這個老板原來是闖關東的盲流,做過各種各樣的生意,最後靠做白酒發家致富。他覺得靠自己的能力,已經遠遠不行,於是,到處招賢。
被他看中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看走眼的,沒真才實學,最後不得不走人;另一類有真本事,這類人又相不中老板,覺得跟著他沒前途,最後,還得走人。
老板不斷感歎,人才難得。
他要求我幫忙介紹人才時,我明確的告訴他:“要麼你自身進步,職業經理人才願意在你手下幹;要麼你徹底放權,讓職業經理人掌管公司。”(薑承剛總編點評:企業不成長就意味著死亡。)
這兩條,老板都做不到。那好,不要繼續發展,保持現狀就行。因為在老板沒有進步的時候發展意味著災難。(薑承剛總編點評:企業要成長,企業家就必須先成長;企業家要成長,必須首先把自己放低,隻有放低自己,才能“百川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