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人村寨:一條河兩個世界三種風四種人
秘境追蹤
作者:王永健
一二三四,四個數字或許能涵蓋羅布人村寨的風韻,卻涵蓋不了羅布人村寨的時空錯落。
羅布人村寨位於尉犁縣城東南35公裏處,距庫爾勒市南85公裏處。村寨方圓72平方公裏,有20餘戶人家,是中國西部地域麵積最大的村莊之一。屬瓊庫勒牧場,是一處羅布人居住的世外桃源。
出庫爾勒市南行約35公裏至南疆的重鎮尉犁縣,再向南行40多公裏至尉犁縣墩闊坦鄉的塔裏木河河畔,秋染霜紅的胡楊寧靜地佇立在星羅棋布的海子旁,海子邊是草木搭建的小屋。踩著沙地上橘紅的胡楊落葉,遠處被夕陽餘暉映紅的沙丘顯得馴服而安詳。日落時刻,夜幕漸臨,沙丘環抱著海子一起入睡。偶有簌簌風起,胡楊葉落,輕擾這裏的羅布人家。
這裏有一條河,卻有著三種名字。
版本一當然是叫羅布泊。關於羅布泊,《辭海》上是這樣說的:蒙古語稱羅布淖爾,意為“彙入多水之湖”。古稱蒲海、鹽澤、洛普池澤。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裏木盆地東部。塔裏木河從北麵注入。呈葫蘆形,麵積3006平方公裏,湖麵海拔768米。由於河流改道及上遊灌溉引水,湖水逐漸枯淺和幹涸。沿岸鹽澤廣布。
原本居住在那兒的人,為了生存,用蘆葦蓋房、取暖、架橋、鋪路,用蘆花充填衣被,衣著由當地的野麻(後來就被稱為“羅布麻”)織成,主食有吃不完的魚,再加上水禽。可以說,當時的這裏就是羅布人的美好世界。
羅布人之聞名或許是因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楊鐮1999年的著述《最後的羅布人》,亦或是近年羅布泊地區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事實上,羅布人在上個世紀初就聞名世界,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羅布人向導奧爾得克的帶領下在荒漠中搜尋到“樓蘭古城”以及“上千口棺材的墳墓——小河墓地”。
後來,由於生存環境的惡化,羅布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遷離家園,在與自然的搏鬥中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可以說,他們是曆史的活標本。
他們棄漁而牧,趕著獵獲的馬鹿和羊兒,唱著“咩咩”向天的歌謠,帶著對愛情的憧憬,向著羅布諾爾以西,滿是惆悵地一次次遷徙著……
後來,他們來到了今天這個地貌酷似昔日羅布泊的地方!
所以,現在的羅布人村寨是一個仿古的“羅布人村寨”,在這裏,一些堅稱自己是“羅布人”後裔的居民在這個與其先民生存之地類似的地方,向世界各地的遊客展示著他們所繼承的傳統生活。
昔日的羅布泊早已變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楊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見飛鳥,令人恐怖。
版本二是叫海子。叫它海子自然是有點牽強,它河道窄,河水急,非但水被翻成了暗褐色,泛起的水花也是一種淡黃色,像是黃河之水,混濁而晦暗,斷然不是海的那種藍、那種碧色。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軍墾戰士們在塔裏木河下遊開荒造田開辟塔裏木墾區,設了5個團場。他們建了大西海子水庫和恰拉水庫,以保障墾區灌溉需要,大西海子水庫直接為農二師34團、35團供水。
自1960年建成以來,大西海子水庫一直是一副窘迫模樣,它每年蓄的水量從來不能滿足農業灌溉的需要。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塔裏木河上中遊大規模開發耕地,用水急劇增加,下遊來水銳減,大西海子水庫時常無水可蓄。
由於來水太少,大西海子水庫農業灌區耕地麵積已從鼎盛時期的25萬畝縮減到目前的15萬畝。
水庫不得不緊閉向塔裏木河下遊泄水的閘門。塔裏木河自英蘇以下河道從1972年完全斷流,生態環境因為長期缺水發生災難性惡化。
根據國家和自治區的部署,大西海子水庫目前已退出農業灌溉,專門用於生態供水。它已成為中國第一座專門用於生態供水的水庫。
版本三,自然是塔裏木河。塔裏木河名氣實在太大,我說到這兒,你一定要急眼了,不就是塔裏木河嘛!繞來繞去做什麼?說實話,我至今也不明白,這古人為何給它取出這樣一個詩意深刻的名字,大概是因其是沙海腹地的母親河而對其表達的深深讚美吧!這種讚美並不為過,自古以來來來往往的行人,穿越天山的第一站便是這裏,如果此時需要補給的話,那麼,水的重要性則令所有行人都無法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