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裏戈壁探秘
看點
作者:李橋江 彭興禮
新疆哈密地區巴裏坤縣東部的三塘湖盆地有一個叫二百四十裏戈壁的荒漠無人區。在這裏,溝壑交錯的戈壁,蠻荒堅硬的山體,寸草小生的荒漠,一切似乎完全被世界拋棄。長期以來,有關這個尼人區存在古戰場、瑪瑙山、財寶,以及環境之惡劣的傳泌層出不窮。
撲朔迷離的戈壁傳說
據說二百四十裏戈壁冬季奇寒無比,夏季則酷熱難當。更為恐怖的是,戈壁中常常無端刮起風暴。大風起時,二百四十裏戈壁瞬間就成為昏天黑地不辨東西的世界。此時,識別方向的唯一方法是觀察狂風中石子滾動的走向,有經驗的探寶者清楚,二百四十裏戈壁常年盛行偏東大風。
有關古戰場和財寶的傳說,是圍繞著二百四十裏戈壁中一條神秘的商道(駝道)展開的。這個傳說最早上溯到遠遠早於古絲綢之路的另一條商道——玉石之路。其依據是不久前陝西在一處年代久遠的遺址發現了大量玉器,其玉石竟然是和田玉:那麼早在古絲綢之路開通前,新疆和中原地區是否綢還有一條商道呢?
經過專家考證,一條在曆史塵埃中埋沒了數千年的玉石之路漸漸清晰起來,其巴裏坤所在地就是連接中原和兩域玉石之路的重要一環:據說,有人曾在二百叫十裏戈壁拾到玉器殘片,其雕刻風格與陝西考古發掘的玉器殘片相似。稍後一些的傳說是源於戈壁探險者在二百四十裏戈壁撿拾到大量的箭頭、鐵器殘片,以及近代曆史上巴裏坤縣八大商戶之一的蔣姓大戶,民國初期,帶駝隊經商途中,攜帶大量財寶神秘失蹤於二百四十裏戈壁。
據說,二百四十裏戈壁中那條商道要經過一個叫“無人見峽地”的山穀。該峽地地處中蒙邊界,穀中水草豐茂,遍野罌粟,景色異常美麗。然而,美麗的景色背後卻藏著殺機——怪異的風暴。許多客商因為貪戀這裏的美景,結果葬命於此。
傳說,巴裏坤縣的蔣姓大戶就是在“無人見峽地”遭遇了不測。相傳有人曾進入“無人見峽地”,見到過草叢中的累累白骨和一隻裝滿銀錠的大木箱。
二百四十裏戈壁真的有那麼玄乎嗎?
仲春時節,我在巴裏坤被二百四十裏戈壁的種種傳說吸引,恰好巴裏坤縣宣傳部門及文物部門早有探秘二百四十裏戈壁的計劃。於是,經過一天的精心準備,第二天早晨6點,我們一行8人分乘兩輛性能極佳的越野車,在茫茫戈壁無人區開始了一次長達20餘小時、艱難而又極具冒險的發現之旅。
巴裏坤縣的李梅彩是位漂亮而又異常細心的女士。她通過縣上的主要領導為我們的探秘行動安排了兩輛縣上最好的越野車,並且準備了羅盤等野外探險用品。在準備飲用水的時候,宣傳部的一位幹事原本裝了三箱礦泉水、一箱酸奶。李梅彩知道後,囑咐這位幹事多備了兩箱水。當時,我心中頗感有些小題大做。並且對在二百四十裏戈壁常常發生迷失方向、羅盤等儀器有可能失去作用的說法深感離奇。然而,接下來一天發生的事情,讓我感受到二百四十裏戈壁之行的危險所在,同時,對李梅彩的細心佩服不已。
陪同探險的另外兩位當地人士吳同生和彭興禮,則提前聯係到兩個居住在二百四十裏戈壁邊緣,有著豐富戈壁探險經驗的向導——李會祖和哈薩克族牧民卡林。
巴裏坤縣的神奇之處首先源自於其奇特的地形氣候。
橫亙巴裏坤縣城中部的莫欽烏拉山將巴裏坤縣分隔成為兩塊有著天壤之別的盆地。南部平均海拔1600米的巴裏坤盆地草原遼闊、土地肥沃,一山之隔相距約80餘公裏的三塘湖盆地平均海拔隻有數百米,年降水量僅30餘毫米,蒸發量卻達到3000餘毫米。特別是三塘湖鄉北部與蒙古國接壤的二百四十裏戈壁無人區,氣候之幹旱、環境之惡劣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巴裏坤人常常用“黃羊也會迷路”來形容二百四十裏戈壁無人區。
早晨,從巴裏坤縣城出發時天氣還透著寒意,進入一山之隔的三塘湖盆地,世界好像完全換了模樣。巴裏坤一望無際的草原被這裏幾乎辨不出季節的荒涼取代。懸掛於東方天際的太陽不懷好意地乜斜著我們,陽光照射在肌膚上似有粗糙的硬物擦過皮膚之感。
我們在三塘湖鄉最遠的東莊子自然村接上向導李會祖和卡林,原計劃在卡林家用過早餐出發。李會祖說,戈壁環境變化莫測,耽擱久了恐怕時間來不及。進入大戈壁之前,有個叫高泉的地方,在那兒野炊最好。
向導的建議就是命令。我們離開東莊子,向西行10餘公裏,荒漠植被駱駝刺、梭梭、紅柳、旱蘆葦等逐漸矮化成東一簇西一簇,幾乎毫無生命色彩的枯草。灰褐色的成片連塊或平坦無垠的戈壁、或已完全風化的起伏不定的石山,則大氣磅礴地一直鋪向寂寥的天邊。
令人驚奇的是,在那些風化的大約幾十米高的石山頂部,每隔四五公裏便會出現一座保存較好的唐代烽火台。烽火台有土坯建的,也有用岩石建的。目測烽火台的高度,大約有十來米高的樣子。這些烽火台就如古人為我們設置的一座座高聳的路標,既讓人感慨古人在戈壁中探路設烽火台的勇氣,又給我們的探尋活動平添了許多奇思妙想。
不久,烽火台消失了,植被也越來越少,世界完全變成平展展的大戈壁。放眼望去,或許是戈壁灰褐色的色調太重的緣故,天似乎也被塗抹上了一層淡淡的青灰色。
高泉是個很奇特的地理現象,蠻荒平坦的戈壁上竟然冒出一塊高出地表約2米、麵積300餘平方米的綠草坪。數眼汩汩的泉水從草坪頂端經年不息地湧流而出,滋潤著這道戈壁奇觀。腳踩在草地上,綿軟無比,似乎隨時可能塌陷。最大的一眼泉中有一根胡楊樹幹。李會祖說,樹幹是為防止人畜陷進泉眼專門放的。
李會祖曾用一根數米長的木棍試過泉眼中沸水一樣翻滾著的細沙的深度。木棍插進去,就像有吸引力一樣,瞬間木棍便被泉眼吞的無影無蹤。聽罷此言,我悄無聲息地遠離了這眼凶險泉。
戈壁中殘留的生命痕跡
李會祖和卡林是二百四十裏戈壁探險愛好者。倆人對二百四十裏戈壁中存在古商道、古戰場,以及“無人見峽地”的傳說深信不疑。
20餘年前,李會祖曾見到有人在二百四十裏戈壁撿回來的幾枚銀元。從銀元的年代上推斷,李會祖認為那人進人了“無人見峽地”,並極有可能發現了蔣姓駝隊留下的財寶。後來,李會祖數次進入二百四十裏戈壁,但沒有找到傳說中的“無人見峽地”和那條商道。
蔣姓駝隊在二百四十裏戈壁失蹤之後,悲劇並沒有停止。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地質部門曾在二百四十裏戈壁進行石油勘探活動。楊虎城將軍的女兒楊拯陸和另一位名叫李廣智的工作人員在野外勘探,遭遇罕見的9月暴風雪,迷失方向,結果凍死在戈壁灘上。二百四十裏戈壁中也因此有了以兩人名字命名的地名。
最近一次不幸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一位巴裏坤縣的探險愛好者與同伴駕車前往二百四十裏戈壁,不曾想進入戈壁不久,吉普車壞了。這人讓同伴備足水糧徒步趕回三塘湖鄉求援,自己則留下來等待救援。
3天後,同伴帶著救援車趕到出事地點。吉普車及足夠維持一星期的飲水、食物俱在,唯獨人不見了蹤影。隨後,救援人員在方圓幾十平方公裏的範圍內找了數天,一無所獲。這件事在當時巴裏坤縣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