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一章 重大科技成果(1 / 3)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劉東生,男,中共黨員,1917年11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係,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歐亞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劉東生1946年參加工作,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第四紀地質研究室主任,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專家小組組長,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主席,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主任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主席等學術職務。

劉東生院士是我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他從事地學研究近60年,在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科學研究領域中,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麵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中國在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中躋身世界前列。

從20世紀50年代起,劉東生院士對黃土高原進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實驗分析,完成了黃河中遊黃土分布圖、中國黃土分布圖等多部專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風成學說”,把風成沉積作用從黃土高原頂部黃土層拓展到整個黃土序列,並把過去隻強調搬運過程的風成作用擴展到物源——搬運——沉積——沉積後變化這一完整過程。

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回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回學說”

20世紀80年代,他基於對中國黃土解釋了250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曆史,使黃土與深海沉積、極地冰芯並列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三大支柱,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1964年至今,他一直致力於青藏高原隆起與東亞環境演化的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黃土高原研究結合起來,把固體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層圈的演化結合起來,開辟了地球科學一個新的研究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來,地球係統各圈層相互作用已成為國際學術界的研究熱點。

他在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理論貢獻,被國際學術界公認。他發表的文章被81論文引用2800多次,2002年獲國際“泰勒環境成就獎”。同時,他的研究成果對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建以及東部沙地治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他熱愛祖國,奉獻於地球科學事業,在學術生涯中,孜孜不倦,努力進取,團結奮進,做出了重大的科學貢獻。他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在他們之中,有些人已經成為我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的骨幹。他領導建立了多學科交叉的現代化科學實驗室,已成為我國及國際第四紀環境科學的研究中心之一。他的工作推動了地球環境科學的發展,使我國第四紀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立於國際地球科學的前沿。

王永誌,男,中共黨員,1932年11月17日出生於遼寧省。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係,1961年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導彈設計專業,1992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現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工作。

王永誌1961年回國以來一直從事航天技術工作,先後擔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總體設計室主任、總體設計部副主任、主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院長。曾任洲際火箭副總設計師、第二代液體戰略火箭總設計師、固體戰略火箭和地地戰術火箭總設計師和研製總指揮,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等型號總指揮,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運載火箭係列總設計師、地地火箭係列總設計師,1992年11月至今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王永誌是航天技術專家,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40多年來在我國戰略火箭、地地戰術火箭以及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在科學技術上的突出貢獻主要有: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他作為重要的技術骨幹,參加了我國第一代戰略火箭的研製工作,在中近程、中程和洲際火箭的研製工作中為增大射程,提高實用性能,解決了大量的技術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他是第二代戰略火箭研製的主要技術帶頭人,在新型液體遠程和固體遠程兩種戰略火箭以及地地戰術火箭的研製中,為實現火箭技術更新換代做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80年代,他主持完成了長征二號大推力捆綁火箭研製任務。研製時間僅為18個月,首次發射取得成功,使中國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一舉由2.5噸提高到9.2噸,實現了火箭技術的巨大突破。

1992年以來,他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研製工作嘔心瀝血,為2003年10月16日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實現載人航天的曆史性突破,做出了巨大貢獻。

1987年起,他作為“863”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成員,參與製定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藍圖。1992年1月,他被任命為載人航天工程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組組長,主持擬製了該工程七大係統的技術途徑和主要技術方案。1992年8、9月,他代表論證組先後向中央彙報了工程主要技術方案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均被肯定。工程立項後,他即被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他主持了工程方案設計、初樣研製、試(正)樣研製和無人飛行試驗,以及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技術工作,在總體技術方案製定、提出對各係統技術要求、關鍵技術攻關、重大問題處理等方麵起到了關鍵作用,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他是工程的技術總負責人,既能充分發揚技術民主,又較好地把握了大局,將一大批熱愛祖國、技術過硬的科技人才團結在一起,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形成了一支優秀的航天科技群體。他是這一群體的傑出代表。

王永誌院士熱愛祖國,將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老一輩專家的悉心培養下,成長為國際知名的航天技術專家。40多年來,始終奮鬥在研製試驗的第一線,樹立了較高的威信,為祖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和航天科技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7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兩項,1999年獲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有毒化學汙染物形態研究中的聯用技術、方法學及相關機理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等完成。該項目屬於地球科學學、環境科學和化學交叉學科中有毒化學汙染物檢測方法學研究領域。有毒化學汙染物引起的環境問題已成為21世紀影響人類生存與健康的重大問題。化學汙染物的毒性主要取決於該物質在環境中存在的形態。有毒化學汙染物形態的檢測方法是研究這類物質環境化學過程、毒性特點與健康風險的關鍵性製約因素。在現有技術中,尚沒有成熟方法能夠單獨用於痕量元素形態的準確測定。因此,研究方法學機理,發展聯用和特效檢測技術是本學科的國際前沿。

該項目在有毒化學汙染物形態測定中的各種新的聯用技術、方法學及其相關機理方麵取得了突出成績,若幹方麵的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並引發了大量的引用和後續研究。研究提出了測定等溫原子化過程的動力學級數、活化能和頻率因子的新方法,並被以“等溫原子化嚴秀平模式”寫入教科書,建立了獲取升溫原子形成過程的反應級數和活化能的新方法,在文獻中被稱為“嚴法”;提出了原位富集氫化物發生電熱原子吸收光譜法,此法是現有氫化物生成元素最靈敏的方法之一;研究發明了表麵發射火焰光度檢測方法,被國際同行評價為有機錫等最靈敏的測定方法並獲國家發明專利;設計的電熱石英原子化器,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影響;發展了包括流動注射預富集與原子光7質譜聯用技術在內的一係列新的形態測定方法;發明了新的連續流動液膜萃取技術和低溫色譜技術;在離子色譜方法的研究與應用方麵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出版了國內第一本離子色譜專著,成為該領域的經典著作,被廣泛引用;完成了7種環境標準物質的研製,均被定為國家一級標準物質,在國內外得到推廣使用。基於上述研究,共發表論文279篇,其中301發表137篇,引用1545次,30正收錄期刊32篇,國內刊物110篇,出版專著3部,應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報告98次,申請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8項,培養博士生20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