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以前解決溫飽的基本需求到現在對精神文明的重視,從計劃經濟居民生活的捉襟見肘到新時代小康社會的不斷推進,這一切無不體現著國家改革開放的卓越成果。偉大祖國呈現出一片繁榮與富強之勢。
華夏兒女在盡情享受物質豐盈的同時,對健康養生的需求也愈發強烈。從我們周圍的環境就可以感知,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生命質量。如果問您:“威脅人類健康最重要的疾病是什麼?”您會怎樣回答呢?
心腦血管疾病、癌症、還是艾滋病?的確,這些疾病對我們的身體構成了嚴重威脅,有些疾病還會使我們的生命建築在一瞬間垮塌。因此擁有健康,不僅僅是我們幸福的源泉和事業的基石,同時也是呈現良好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有了健康,就等於具備了擁有一切美好事物的前提。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絞盡腦汁地追求和尋覓健康,從祭天求神到討長生不老藥,從道教的養生修煉到禪宗的清心寡欲……一切的一切都體現著我們對生命的珍惜和對健康的渴望。
21世紀是一個注重健康、崇尚和諧的世紀,也是一個充滿大智慧的世紀。人們不但更加注重自己的生命質量和人生意義,同時也更加追求心理、生理和社會環境的彼此和諧。列舉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比喻。如果把人的身心健康當做“1”,那麼功名、權勢等等物質都是“1”後麵的“0”。這樣看來,即使後麵的“0”再多,如果沒有了身心健康的“1”,一個人就失去了他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
很多人可能認為身體各器官狀態良好就是健康。這是人們長期以來持有的觀點。正如《辭海》中對“健康”的解釋:“人體各器官係統良好,功能正常,體質健壯,精力充沛,並具有良好勞動效能的狀態。”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在促進其他認知的同時,也促進了對自身健康認知的發展——人們不僅僅隻停留在對自我軀體健康的注重上,同時更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心理健康,以便更好的去實現並創造自我價值。因此,當今世界衛生組織權威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是一種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美狀態。”也就是說,健康不僅是身體健康,而且還包括心理健康。
談到心理健康就要求我們必須正視心理障礙,可以說心理障礙人人都有,隻不過存在著程度上的差別而已。一個人由於精神上的緊張或幹擾,從而導致自己在思維、情感和行為上發生了偏離社會生活規範的狀態。這種狀態偏離社會生活規範越遙遠,心理障礙程度也就越嚴重。從兒童時期常見的偏食、咬指甲、多動症、習慣性尿褲等,到青春期後學習上的壓力、內心的躁動和情緒上的波瀾,都容易引起個體心理困惑。還有過度依賴網絡則極易產生“網癮”,非常容易讓定力不足的少男少女們受到身心的創傷或誤入歧途。在青年人之間,心理障礙發生的頻率也在逐年升高。工作上的壓力、生活地域的轉換、人際關係的疏遠、婚戀的受挫等帶來的綜合壓力,都會成為此年齡段誘發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到了中老年時期,由於子女們的“離巢”,離退休後的失落或身體上的病痛等現實問題,也會給內心帶來極大的空虛。以上這些都是導致不同社會群體產生心理疾病的源泉。由此可見,心理障礙這個看似離我們十分遙遠的話題,其實每時每刻都會出現在你我周圍。可以說,心理障礙已經悄然闖進了我們正常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