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內陸水域大國,有水麵3億畝。我國淡水養魚的曆史悠久,是世界上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我國的淡水池塘養魚,更以技術精湛而著稱於世。自1973年以來,無論水產養殖麵積還是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為各國所矚目。
近幾年來,我國的淡水養殖業發展很快,1990年淡水池塘養魚,高產塘畝產已達2754千克,無錫市郊區11000畝池塘平均畝產1263千克。“三北”地區淡水養殖業發展更是迅猛,成為“淡中之重”。北京地區1991年池塘養魚平均畝產4102千克,比全國平均畝產163千克高15倍,躍居全國第二位。然而,由於基礎不同,技術素質各異,所以不論池塘養魚、流水養魚、稻田養魚還是網箱養魚,與先進省市相比還都有差距,都需要通過挖掘內涵來實現更高產,關鍵在於科技力量的投入和養殖工作者自身素質的提高。
本章內容包括主要淡水魚類的生物學、池塘汗境、肥料飼料、苗種培育、食用魚飼養、池塘養魚高產模式、流水養魚、網箱養魚和稻田養魚等實用技術。
魚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種變溫脊椎動物,世界上有記載的魚類有2萬種以上,我國魚類約有2000餘種,其中淡水魚類約800種。我國池塘養殖的魚類迄今已有20多種,青、草、鰱、鱅魚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家魚”,鯉、鯽、鯿、妨、鯪、鯝、胡子鯰、羅非、虹鱒魚等,也都是我國經濟價值較大的養殖魚類。了解它們的形態特征、生長繁殖、攝食及棲息習性知識,使人們掌握一些魚類生活基本規律,對指導生產、研究提高水體魚產力,都是必要的。
一、形態特征
魚的身體可分為頭、軀幹和尾部三部分。
魚頭部最前端到眼前緣,稱吻部,軀幹部的下側是腹部,胸鰭所在的部位稱胸部。魚頭的兩側是鰓蓋,鰓蓋的後緣是頭和軀幹的分界處,肛門是軀幹和尾部的分界點。魚終生在水中生活,所以整個身體呈紡錘形,適合於在比空氣阻力大800倍的水中迅速靈活地遊泳。黃鱔和鰻魚形狀像蛇一樣,正適應於它們鑽洞的生活方式。
魚有成對的偶鰭和單個的奇鰭。偶鰭包括胸鰭和腹鰭,奇鰭包括背鰭、尾鰭和臀鰭。偶鰭和奇鰭都是魚行動的器官。
大多數魚類披有鱗片,鱗片表麵能分泌粘液,有保護魚體的作用。魚鱗的生長速度也是夏天快冬天慢,從而鱗片上形成了疏密相間的環紋,疏密環紋間的切割現象叫年輪,所以鱗片又是測定許多魚類年齡的主要材料。
魚的體色常因生活環境的不同而變化,體現著保護色和警戒色,體色的變化是由身體的色素細胞決定的。
魚的眼睛不能閉合,隻能看到較近的東西。魚沒有外耳,隻有內耳,內耳即是魚的聽覺器官,也是魚的平衡器官。側線能感受外界的刺激,可以感覺到內耳聽不到的聲音,所以,側線可以幫助魚在遊泳時躲開障礙物,幫助魚覓食和避敵。
魚眼的前方兩側各有一個由皮膚橫隔為兩個孔的鼻腔,前麵的孔是入水孔,後麵的孔是出水孔,是魚的嗅覺器官,和呼吸無關。嗅覺可幫助魚覓食、避敵、尋偶和鑒別水質。
鰓是魚的呼吸器官,在潮濕情況下,魚的皮膚也有呼吸機能。如鯽魚在魚體潮濕時,氣溫17~20℃,可以離水生活10天左右。
魚的消化器官包括口、鰓耙、咽、食道、腸管和肝胰髒等。鯉科魚類不具備胃,虹鱒、河鰻等魚有胃。因魚的種類不同食性不同,其消化器官的構造和機能亦起相應變化,消化酶的種類和分泌量也與之相適應。例如,草食性魚類消化管長,糖酶活性強,而肉食性魚類消化管短,蛋白酶活性強。
鰾能調節魚體沉浮。心蛀和血管是魚的循環器官,腸管回旋處的脾髒是造血費官。緊貼在體腔背麵的一對紫紅色的、伸長的器官是造血和排尿的腎髒。鰾腹麵的卵巢或精巢是生殖器官。魚的腦可分為大腦、間腦、中腦、小腦和延髓五個部分。魚類腦垂體就在間腦的下方。腦、脊髓和神經等部分,組成了魚的神經係統。
二、食性
各種魚苗剛從卵內孵出時,都是以卵黃囊內的卵黃為營養的,這一階段叫內源性營養階段;隨著魚苗的生長,開始在吸收卵黃的同時也攝食部分天然餌料,如輪蟲等,這一階段叫混合性營養階段;卵黃消失,魚苗完全靠攝食天然餌料為生,這一階段叫外源性營養階段。隨著魚苗長大,食性開始分化:主要可分為四種類型,即浮遊生物食性、植物食性、動物食性和雜食性。浮遊生物食性魚類的典型代表是鰱、鱅魚;植物食性魚類主要有草魚、鯿魚、魴魚,也包括刮食藻類的香魚和以腐屑為食的梭魚、鯔魚等,動物食性魚類主要有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的魚類和吃魚的凶猛魚類,如鯉魚食昆蟲、水蚯蚓,青魚吃螺蚌,鱖魚吃魚;雜食性魚類既能吃動物性餌料,也能吃植物性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