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教出慈親(1 / 3)

作為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被後人推崇為“亞聖”,是僅次於孔子的聖人。然而造就這位聖人的,不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先生,而是一個普普通通、沒讀過書的婦人,她就是孟子的母親。孟母是用何種獨特的方式啟迪孟子的?

在中國,人們用“聖人”來稱述孔子,用“亞聖”來稱述孟子。儒家思想也被表述為“孔孟之道”。這些都向我們傳達出這樣一個信息:孟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間有著緊密的聯係。

孔、孟並不是同時代人。孔子是春秋末期人,卒於公元前479年,而孟子生活在戰國中期。對於孟子的生年和卒年,有很多說法,比較客觀的一種說法認為他生於公元前380年左右,大約孔子去世後100年。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對於孟子的生卒年,大家的意見很不一致,但是對於孟子的壽命,卻幾乎一致認為是84歲。以至於孔子的73歲和孟子的84歲,成為中國人觀念中關於年壽的一個“坎”。老年人一到73歲或84歲,就有一點緊張。不過由此,我們可以推導出孟子的卒年是公元前300年左右。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孔子是商人,但是他最服膺的是周文化,最推崇的人物是周公旦。孔子長年累月夢見周公旦,以至於晚年不夢見周公旦了,孔子還很緊張:是不是我的生命已經衰退了?是不是我快要死亡了?我為什麼不夢見周公旦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論語·述而五》)

而非常服膺孔子的孟子倒是正宗的周人,他的祖先恰恰就是周公旦。我們知道周公旦姓姬,而孟子姓孟名軻。這是為什麼呢?我們要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孟子生於魯國,魯國最初受封的君主就是周公旦,他是孟子的先祖。但是孟子的姓,卻是來自於魯桓公的一個兒子慶父。講出這個名字,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一個成語。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慶父是一個品行很壞的人,他與他的嫂子魯莊公夫人哀薑私通。魯莊公死後,他甚至想篡位,因為遭到弟弟季友的反對,沒有成功。魯莊公有三個兒子:一個叫般、一個叫申、一個叫開。魯莊公死了以後,季友立了般為國君,但是,慶父自己想篡位,所以不到兩個月,慶父就把般殺了。季友聽說般被殺了,知道這個事情是慶父幹的,但是自己又沒有力量對付兄長,所以隻得躲避到陳國去。

慶父殺了般以後,為了掩人耳目,暫時沒有登上君位,而是讓魯莊公的兒子開做了國君,這就是魯閔公。開在魯莊公的三個兒子裏麵,年齡最小,隻有八歲,年齡小好控製,這個國君實際上就是傀儡了。所以當時的大權,實際上是在慶父的手裏。

可是慶父的如意算盤並不很如意。因為魯閔公的舅舅是當時諸侯的霸主齊國的國君齊桓公。齊桓公是何等聰明的人,他當然支持自己的外甥開做國君,但是他並不相信慶父,所以他動用齊國的力量,幫助季友回到魯國做了國相,輔佐魯閔公。

閔公元年冬天,齊桓公派大夫仲孫到魯國去訪問,順便探一探情況,因為齊桓公對慶父很不放心,這個家夥忙活了半天,什麼權力也沒得到,他是不是已經死心了呢?仲孫到魯國了解情況以後發現:慶父的野心還沒有死,魯國的禍害還沒有完。因此,他回國向齊桓公報告,說了有名的八個字。

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這就是後人所講的“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成語的由來。

到了第二年,魯閔公果然又被慶父殺害了。魯莊公三個兒子有兩個都被慶父殺害,於是季友就帶著魯莊公唯一幸存的兒子申,暫時逃避到邾國。

季友走了,慶父還是沒有實現他篡位的陰謀。因為魯國人一向敬重季友,痛恨慶父,所以這時魯國人就一致反對慶父。慶父一看形勢不妙,一溜煙逃到莒國去了。

慶父一走,季友就帶著公子申回國,請齊桓公來定魯國的君位。申被立做魯國的國君,這就是後來有名的魯僖公。魯僖公按照季友出的主意,派人送禮物到莒國去,請莒國的國君代為懲辦慶父。慶父走投無路,終於自殺。到這時,魯國的內亂才算平定下來。

慶父自殺之後,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為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裏代表長兄。慶父後人為了避諱弑君之罪,所以改姓孟孫氏,不再姓姬了。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孟子的姓就是由此而來。

韓愈在《原道》中說:“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那麼與孔子生活的時代相隔一百多年的孟子,又是如何承襲了孔子的學問與思想的呢?

孟子被稱為“亞聖”,不光是因為孟子對於孔子的思想有很大的發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證據,那就是孟子實際上是孔子的嫡傳。孟子自己曾經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