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東西看來是報告文學的附件和“花邊”一錄信件、批語、備忘錄、公式以及典故等等,其實在報告文學中也占有定的地位。因為它不僅能增強報告文學的報告性,還能增強報告文學的真實感,增強它的資料性和知識性,甚至能打扮報告文學,為其增色添彩。
在柯岩的《奇異的書簡》裏引用了大量通信中的內容:奇怪的數學公式和製圖。在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裏,同樣有陳景潤數學論文上難懂的公式。李延國的《在這片國土匕》,除了引用天津市委、政府的引灤:程報告,還有中央領導的批示,引用了海外華人與南團汀大隊親屬的通信。錢鋼的《唐山大地震》,引入的數據、報摘、備忘錄、大字報、書摘和唁書更是多得驚人。這些資料、數據、公式應當說是枯燥的,有些東西還十分艱澀難懂,作者何以如此珍視,津津樂道呢?為什麼它一亙進入了報告文學,便變成作品內容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呢?
我們略舉一些例子來加以說明。
在涵逸的報告文學中國的小良帝中,一開始就有這樣一段話: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曰美國《新聞周刊》發表了題名“一大科小皇帝”的文章,指出:“拜例在孩子腳下的父母稱孩子們是小皇帝中國的報刊稱他們是嬌生慣養的孩子。中國實行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的政策以來,已有三千五百萬孩子出生,小皇帝們所栺的就是這一代孩子。”
在李時新寫的《蔣經國上海“打虎”記》中,也有大量的引錄,如:
美聯社曾從上海發出專電報道國統區曆年物價情況:一百元法幣,一九三七年可買兩頭牛,
三八年一頭牛四一年一頭豬四三年一隻雞,四五年一條魚,四六年一個雞蛋四七年三分之一盒火柴四八年三匣五毫三絲大米。
這樣的引錄當它放於全文之首時,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前例點明題意題旨統引下文;後例說明國民黨統治後期金融糟糕之極,帶出蔣經國到上海“打虎”的必要性。正由於此,它成了文中難以缺少的組成部分。歸納而言,這些引錄有以下幾方麵的作用。
一,新聞性。對於那些不知道國外如何評價我們的獨生子女、國民黨崩潰前夜經濟狀況的讀者來說,雖是舊聞也猶如新聞。
二,資料性。具有翔實的資料、文獻價值。
三,真實性。這種指明出處的文獻資料當然不會由作者虛構、假造,它具有說明事由的絕對可靠性,使讀者對全文的真實性也便產生了信賴感。
四,論證性。它能說明事件的起因、論證采取某種措施的必要性。
五,生動性。對於通篇是文學性描寫的報告文學來說,偶爾插入一份報告、信件、數學公式,會有別具一格的感覺,反而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就是《奇異的書簡》和《哥德巴赫猜想》中令人不解的數學公式,它雖艱澀難懂,但也許拋開公式用文字敘述,更難說明問題;寫列公式,反而具有一定的形象感起碼讓讀者能意識到:主人公進行的這項事業是高深的事業,因此也是艱難的事業。
由於有以上這樣一些作用所以在報告文學中引入資料性的東西不僅是允許的而且是值得讚許的。在這一點!:報告文學比小說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小說當然也可以擬造信件、資料但總是有虛構的成分在其中它畢競不能虛構某家權威報紙的評述或某個中央首長的講話、枇示。
能夠這樣自由、如實引錄資料的,也隻有報告文學,因此,引錄是報告文學的一大特色。
如果引錄的通信本身就具有文學性,就含有一團情愫,那自然更好,它就終有了文學性與新聞性的共同要紊。就象《在這片國土:》的南閉汀大隊老人吳健英與)、:大哥海外華人吳健增的幾封通信,既帶著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又深明大義,具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引入文中,不僅能增強文章的生動性,還能起到深化主題加強意境的作用。對於這樣的資料我們當然更不應輕易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