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緒論(1 / 2)

報告文學這一文體,令天已被廣大的讀者群眾所接受,被作家們所采用,並且在新聞、文藝領域和曰常生活中曰益發揮其巨大的威力。其實,它的名稱的確立,還隻是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亊情,它比散文、詩、小說年輕得多,隻有一個世紀的曆史。

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德國人民掀起了革命熱潮,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廣大群眾極想從報刊上了解到一些更為詳盡的報道,於是一些記者和作家就在通訊報道裏摻進許多繪聲繪色的描寫,當時的德國就把這種新的文體稱之為“報告文學”。

與此同時,美國作家約翰裏德麵對俄國那場急風暴雨式的偉大革命,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人類曆史上偉大的事件之一,而布爾什維克的興起則是一件具有世界意義的非凡的大事”。於是他毅然遠涉重洋,奔赴彼得格勒,冒著槍林彈雨,忍受饑餓疲勞,親曆並報道了十月革命最初幾天的實況,他用文學筆法寫成了《震撼世界的十天》,這一

大型作品成了劃時代的報告文宇的傑作。列寧曾以最大的熱情“衷心地把它推薦給全世界的工人們”。

而被中國人民所熟悉的美國記者斯諾,於一九三六年輾轉來到革命聖地延安,他采訪了中國諸多剛經曆兩萬五千裏長征來到陝北的革命領袖和各式人物,親眼目睹了革命根據地的一切,寫下了史詩般的巨作《西行漫記》,這恐怕是描寫中國革命的第一部報告文學作品。

對於報告文學這一文學樣式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國內外研究家有著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些研究家認為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一部絕妙的報告文學(雖然那時還不曾有這一稱謂)。還有的研究家認為,德國作家蓋奧爾格“弗爾斯特爾是報告文學的鼻祖,他在十八世紀下半葉寫了《來茵河下遊景色》和《環遊世界》,真實地記錄了旅途的見聞,對種族壓迫和殖民主義的種種劣跡作了大膽的形象的揭露。而普希金的《阿爾茲魯姆旅行記》、海涅的《旅行劄記》、狄更斯的《美國雜記》都可以算作很有影響的報告文學,而馬克思寫於一八五一年十二月至一八五二年三月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也是名符其實的報告文學。這樣,報告文學的起源還得向曆史的縱深推延幾十年、幾百年乃至兩千年。這一問題可以讓研究家們繼續去爭嗚。但一般而言,報告文學在我國的出現大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其代表作是瞿秋白的《俄鄉紀程》和《赤都心史》。作者在這兩部書中運用報告文學的形式向讀者生動地報道了十月革命後蘇聯的真實麵貌。三十年代初的“左聯”時期,又出現了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及《中段的一日》等著名報舍文學作品。轟轟烈烈的抗曰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抗美援朝時期,報告文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魏巍同誌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其實是一篇優秀的報告文學。

近期的報告文每的繁榮,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後,以徐遲同誌的《哥德巴赫猜想》為起點,漸漸形成了一個高潮。大量的優秀的報告文學迅猛湧現,成為文學史中一個非常令人注目的現象,怪不得徐遲同誌曾這樣說道:現在是報告文學的時代!據不完全的統計,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四年上半年,全國各地報刊發表的報告文學作品約兩千多篇。迄今為止,全國已進行了三屆評獎活動。可見報告文學的勢頭,正如洪波湧起,叫人不敢忽視。

從以上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報告文學作品大都是遊記或見聞錄,而作者又多數是記者。由此可見,報告文學這一品種,開始是從新聞報道中衍生出來,與文學相結合的一種新的樣式。所以有人給報告文學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報告文學是新聞性和文學性高度統一的一種文體。新聞是它的內容,文學是它的形式。

從內容上看,報告文學同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是相同的。兩者所要告訴讀者的,都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事物,都是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這種真人真事不是很久以前曾經有過、存在過的,而必須是新近發生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的真人真事。

無論是自然科學領域還是文學藝術領域,常常有一種頗有趣味的現象:正宗的學科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就產生了由兩種學科“雜交”形成的中間學科。恰如植物雜交而產生新的品種一樣,由物理和化學衍生出“物理化學”,由生物和力學衍生出“生物力學”,由散文與詩衍生出“散文詩”。報告文學正是由新聞與文學衍生出來的。現在,這種趨勢似乎有了新的發展,由報告文學與小說結合,產生了一個新的胎兒“報告小說”,或者叫做“紀實小說”。這一胎兒是否能壯大成人,有待以實踐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