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兩銀子的作用力,力大無比。黃梅與新州遠隔群山,在惠能看來卻如在咫尺,因為他的心早已到了黃梅。當時的原始交通異常不便,可謂爬山涉水,披荊斬棘,路漫漫,天蒼蒼。然而,有了十兩銀子,可以安頓母親,惠能就有了過千山越萬水的無窮的力量。十兩銀子的給予和接納,完成了力量的轉換和力量的增強過程。
十兩銀子到底有多少威力呢?
據史載說,在唐太宗貞觀年間,一鬥米隻賣五文錢,以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算,可以買200鬥米,10鬥為一石,即20石。唐代的一石為59公斤,就是一兩銀子可買米1180公斤,十兩銀子可買米11800公斤,合23600市斤。以每月基本生活消費折合40斤米價算,可用590年。
因此,惠能可免後顧之憂了。但是,銀子與銅錢的兌換比例是經常在變動的。從《通典食貨鹽鐵》所載來看,唐朝政府對井鹽實行征稅製時,規定可以銀代錢,白銀與銅錢的比價為:白銀一兩與銅錢二百文相當。雖然此時物價與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已不能比,但即使以銀錢兌換比計算,在當時還是能買米40鬥,可用100年。從客人肯慷慨解囊,贈銀十兩這點可以想到,不是惠能聽聞《金剛經》後非常興奮,就是他開悟後發表極其不俗的見解。惠能說“一聞經語,心即開悟”,印證了此客人對他前往黃梅拜師學佛的大力支持。
在某些人看來,十兩銀子可以用來花俏,倒也自在,但在惠能看來,作用就大了:供養母親的生活,可報父母養育之恩;可安心到黃梅去拜見五祖,學習以後,可以弘佛,以報佛恩。這種報恩的社會作用和曆史作用為以後惠能的光輝人生曆史所證實。
正如吳洪激於《六祖傳奇》所說的“而惠能的才能,則是因他的頓悟學說戰勝了佛教各宗派,變天竺的佛教為中國式的佛教,獨創了新的中國禪學”。又說“禪宗六祖及留下的《六祖壇經》這部革舊鼎新的經典著作,後來為中國南北二宗各派所推崇,他為天竺及東洋各地的佛界高僧所折服,奉他為中國禪的始祖,至今1300餘年,盛存不衰。”
這十兩銀子是供養母親用的。惠能心中很愛母親,他愛佛,同時愛母親。如果不解決母親的衣糧問題,他還是要挑柴到市上賣的。對母親的愛是惠能無法忘記的呀!正因為他有這樣的善根,所以才接受客人十兩銀子的施舍;也因為對佛的向往和崇敬,他才接受施舍,得以到黃梅去學佛。
釋迦牟尼當年要出家,父母不應允,並說要他結婚生孩子,以傳宗接代。釋迦牟尼因為有孝心,所以聽了父母的告,結婚生了孩子,這才出家。相對而言,惠能盡孝的任務似乎輕多了。他之是考慮母親的生活問題,有了十兩銀子,是可以維持母親一段生活的,但長此下去怎麼辦呢?母親想到這點,卻又為兒子學佛的決心所打動,便提出要他去問舅父的主意。舅父勸惠能留下的辦法也不多,隻得以石頭可否裂開作為去留的參照條件。結果石頭開了,這雖是傳說,但是天意難違,母親還是同意惠能北上求佛。念《金剛經》的人,是惠能的啟蒙者。他無意用頌經發現了惠能,啟發了惠能學佛的智慧和信心。據說也是他(一說是另一位念經者)給她十兩銀子以供養母親,讓他可以放心到黃梅去尋找五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