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欲窮千裏目(1 / 3)

特別策劃

作者:徐臻榮

找個更高的地方

某種程度上,拿破侖時代或更早的傑出軍事統帥有著更為充分的受人敬仰的理由——那時除了依靠極少數的騎兵或步兵偵察,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獲知對手軍事部署的渠道。當時的地圖測繪水平極其有限,如果想要細致地看看戰場形勢,他們最奢侈的辦法,也無非是找到一處高崗或山丘去遠眺一下對手的軍陣。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軍事部署、陣型的選擇、兵種的運用、進攻的梯次、臨時的調整,都更像藝術家的創作,除了極為有限的敵情獲取,更多的都得依靠自己的感官認識和敏銳判斷,當然還要有那麼一點兒運氣。如果在幾百年前,統帥們能有一個高懸空中的望哨,那麼曆史上許多重大戰役的結局都可能要改寫。

著名法國攝影師納達爾是照相史上的重要人物。早在1858年他就開始利用氣球攝影,但更多是出於新奇的緣故。當時的納達爾對利用氣球進行軍事偵察並不重視,1859年甚至還拒絕為拿破侖三世工作,但後來他的觀點發生了變化。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巴黎被圍期間,他曾擔任氣球部隊的指揮官積極工作,可惜當時法國一敗塗地,單靠航空偵察已於事無補。

如果說納達爾的航空攝影屬於嚐試,那麼波士頓人布萊克與當時著名的飛行家薩姆·金合作拍攝的照片則屬於經典。1860年兩人利用氣球從1211英尺(369米)高度拍攝了波士頓的航空照片,此後許多年裏人們一直都把這張照片視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航空照片之一。

有人認為,最早嚐試將航空照相術用作軍事用途是在1859年的意奧戰爭期間。現有文獻記載,當時用氣球拍攝的敵軍控製地域照片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通過照片,人們能夠辨認行軍隊伍留下的足跡,甚至能夠分辨出騎兵和步兵,辨認出敵軍的行軍隊形和員額規模。也是在這一時期,航空照片判讀技術也逐漸形成,一些較為專業的判讀人員開始出現,但限於當時照相洗印技術和通信技術,這時期的航空攝影對指揮官的指導價值還較為有限。

美國南北戰爭是近代戰爭史的重要裏程碑,許多科技成果開始嶄露頭角。南北戰爭開始時,就有一些飛行人員來到華盛頓加入北軍,計劃用氣球進行軍事偵察,北軍也的確進行過幾次試驗。北軍中的氣球飛行員中最為著名的是羅威(T. C. Lowe),他成了波托馬克軍隊的“首席飛行員”,他曾利用氣球升空到華盛頓Fort Corcoran堡的上空,通過架設在氣球和地麵間的電話成功指揮北軍火炮對駐弗吉尼亞的南軍部隊進行轟擊,也曾多次從空中為北軍觀察過南軍在弗吉尼亞的布防。南軍也沒閑著,他們同樣也使用氣球觀察北軍的動向。雖然早在1861年5月人們就考慮從空中進行航拍,而且也有研究者認為,北軍將領喬治·麥克拉倫1862年5月在裏士滿附近拍攝過航空偵察照片,他本人還製作了巨幅地圖,在上麵標注網格分劃,然後在氣球觀察員和師指揮部之間架起電話線,用於炮兵校射。其他部分都有佐證,但關於航拍說法的卻沒有確鑿的證據。嚴格的說法是,氣球軍事偵察在南北戰爭中的應用已經確認無疑,但雙方是否把相機搬上氣球並拍下偵察照片,卻尚無定論。

早期氣球航拍獲得的照片視場都不太大。到20世紀初,一位名叫喬治·勞倫斯的美國人開始使用氣球和風箏進行航空拍攝。勞倫斯自製了幾台大型航空攝影相機,重量達1000磅(450千克)之多,能夠拍攝4英尺(1.20米)乘8英尺(2.40米)的大幅照片,他把這些相機裝上氣球,並在數千英尺高度采用了專門設計的控製設備。他設計的相機中有一台實際上就是全景相機,而就是這台相機成功記錄了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4月18日大地震發生時,勞倫斯正在距離城區不遠的地方。地震發生後,他把相機裝上氣球升到2000英尺(610米)高度,拍攝了8英尺(2.40米)×4.5英尺(1.40米)震後的舊金山全貌,這也成為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攝影作品之一。很少有人真正注意到這張照片是從氣球上拍攝的,認為相機是由飛機搭載的,事實上當時剛剛出現不久的飛機根本沒法搭載如此沉重的相機。

更有趣的是,很早就有人想到用火箭作為航空攝影平台。1906年在斯圖加特舉行的一次會議上,阿爾弗雷德·茂爾就提出過用火箭搭載照相設備進行軍事航空偵察。他起先用可拍攝40毫米見方相片的小型相機進行試驗——這照片尺寸和小型露萊相機拍攝的照片差不多。但試驗並不順利,不是相機快門不工作就是回收用降落傘打不開。1912年他開始用更大的帶穩定陀螺儀的火箭進行試驗,發射重量達92.5磅(42千克),可把一部相機發射到2600英尺(790米)的高度,拍攝照片尺寸為8英寸(20厘米)×10英寸(25.4厘米)。但此時飛機已經非常成熟,以飛機為平台的航空攝影已經非常成熟,火箭航空攝影也就不再受人關注。

1914-1918

軍事航空攝影的真正爆發,是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一時期經曆了航空攝影平台從風箏、氣球、軟式飛艇逐漸向飛機過渡的重要階段,飛機最終從航空攝影平台的“少數派”發展為絕對的中堅。

和飛機相比,風箏和係留氣球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它們沒辦法從一個地區飛行到另一個地區,也就沒法拍攝連續的廣袤地域的照片。風箏攜帶的相機必須從地麵上通過一套控製機構進行控製,完成相機指向調整、快門操作和更換膠片等動作;而係留氣球受風的影響很大,方向和速度都不易控製。軟式飛艇算是十分理想的航空攝影平台,甚至有著比飛機更為有利的地方:軟式飛艇的吊籃中有更大的空間用於攜帶相機及攝影用品,而且它的震動比早期飛機小得多。飛艇的飛行安全性也比飛機高,但不可忽視的是,飛艇這種慢吞吞的平台極易成為對方高射武器或飛機的攻擊目標,因此一般情況下飛艇不會去敵人陣地後方冒險。

從飛機上拍攝航空照片,最早是在1909年進行的。這一年4月24日,威爾伯·萊特在一位攝影師的陪同下,從羅馬附近的琴托切萊起飛,拍攝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組飛機航空照片。同年12月,法國人也從飛機上拍攝了航空照片。5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現代航空照相偵察也就此登上曆史舞台。在1914年以前,像英國、法國和美國這樣的國家的情報搜集能力都非常有限,戰爭中各國發現,能深入敵人陣地後方的飛機是“窺視對手的眼睛”,由此航空偵察得到廣泛應用。到1918年,各國的偵察部隊已經發展成為規模不小的常備部隊,負責執行各種複雜的偵察任務。

大戰中航空偵察發揮了重大作用。在英國遠征軍(BEF)為擺脫攻入法國的德軍而選擇的戰略撤退問題上,航空偵察就功不可沒。當時,英軍大約有20多架偵察機從空中不停地監控德軍動向。1914年8月22日,英國偵察機飛行員查爾頓上尉報告說,德國將軍亞曆山大·馮·克魯克的軍隊正積極迂回,準備包圍英國遠征軍,而當時其他途徑獲取的情報都沒有發現這一重大行動。權衡再三,英國最高統帥部決定采信航空偵察情報,指揮全軍向蒙斯撤退,此舉成功挽救了10萬英軍免遭圍殲。

一周後,法國偵察機發現德軍正向巴黎以東運動,法軍情報軍官起初並不相信,但航空偵察的堅定支持者,巴黎軍事指揮官加利尼將軍卻認為情報屬實。他立即調動法軍部隊向德軍暴露的側翼進發,這一行動直接導致了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的爆發,經過血戰法軍最終迫使德軍撤離巴黎。與此同時,在東線的波蘭,德奧軍隊通過航空偵察密切掌握著俄軍動向,進而在坦能堡戰役中(Battle of Tannenburg)擊潰了俄軍攻勢。坦能堡和馬恩河兩場戰役的直接結果就是,東西兩線各方軍隊全麵進入防禦態勢,大家都躲進了塹壕中,戰略膠著局勢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從這一角度上說,航空偵察是造成一戰塹壕戰局麵的一個重要誘因。

士兵們躲進了塹壕,航空偵察卻未停止。與地麵上困守充斥著汙泥濁水的塹壕的士兵不同,天上的行動依然十分熱鬧。雙方的飛行員駕駛著各式偵察機,頻頻飛臨敵陣上空,帶回敵軍防禦工事的布置詳圖。現在問題出來了,地麵指揮官並不願意全信航空觀察員的話——他們或多或少會誇大其詞或描述錯誤。渾身沾滿爛泥的士兵們,從天上看起來很難和地麵分開,快速飛過的偵察機上的觀察員幾乎沒辦法準確估算敵軍兵力。曾有一名德國觀察員報告說,有一支英軍部隊正在驚恐地亂竄,而實際上那群英國士兵隻不過是在踢足球。

當時的偵察機和地麵聯絡的方式也十分原始。最為理想的情況是,偵察機完成任務後返回,觀察員直接向指揮官報告偵察結果。但實際上戰場上可供起降的場地並不多,為此人們發明了情報空投裝置,觀察員可以將書寫好的情報從飛機上直接投送到相應部隊指揮所附近。但這種方式也不保險,許多情報不是被風吹走“失蹤”,就是掛在樹上或是陷入沼澤。有些部隊又製定了一套飛機“動作信號”,可在天上“搔首弄姿”的飛機發送的信號常常被誤讀。1915年,人們開始為飛機加裝無線電,這樣觀察員就能將情報以莫爾斯電碼方式直接發回地麵,解決了空地通訊問題。

當時的偵察機通常搭載兩個人,一名飛行員和一名觀察員。觀察員負責記錄和繪製看到的地麵情況。最初觀察員並沒有攜帶相機,他們的任務是目視觀察,他們要一邊觀察地麵上敵人的塹壕布局,找出地麵上的機槍和火炮陣地位置,數清鐵路線上的軍列數量、估算敵人的人數,目測敵人的火炮口徑,還要一邊迅速地把這些信息記錄在紙上和標注在地圖上。遺憾的是,沒人有鷹那樣敏銳的眼力,在快速飛行的飛機中,要想很好地完成這些工作,除了極個別的“精英觀察員”,其他人都難以做到。

在敵人頭頂上進行偵察飛行,觀察員和飛行員都必須時時提心吊膽,雖然當時還缺乏專用的防空武器,但各種武器卻都能用來招呼原始的偵察飛機。此外,觀察員還得時時注意躲在太陽的輝光裏,避免被對方發現,這樣他們就難以全身心觀察地麵。

不久,終於有一名英國觀察員厭倦了,拿著筆紙在抖動的且寒風凜冽的座艙裏繪圖,大著膽子端著相機飛上了天,直接從空中拍下了敵人的防線,結果發現這樣獲得的信息更為準確,偵察工作也變得簡單。這個好主意很快被參戰各方“拷貝”並施行。1915年新夏佩勒戰役中,交戰雙方所使用的地圖無一例外都是依據航空偵察照片繪製的。到一戰末期,英軍每月拍攝的航拍照片達數萬幅,分發到各級指揮員的航拍照片更是高達上百萬張。1918年時,德軍每隔兩周就會用航拍攝影的方法對整個西線戰場進行一次偵察。當時德軍裝備有大約2000部航拍照相機和100部自動攝影機,每天拍攝的航拍照片多達4000幅。戰爭結束後,英國估計自己在4年中至少拍攝了50萬張航空照片,而德國拍攝的航空照片如果一張挨著一張排列起來,可以鋪滿相當於德國領土6倍的麵積!航空偵察相機的性能也得到快速提升,戰爭末期時,從15000英尺(4572米)高度拍攝的照片上,已經能夠清晰地顯示出爛泥中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