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大概也就是努爾哈赤對自己兒子的信任罷了。皇太極的為人處事,在兄弟子侄,大臣百姓之中,都是可圈可點的,既繼承了努爾哈赤的霸氣,又兼具了孟古的細膩;所以說他能夠在最終的角逐中脫穎而出,並非偶然,而是諸多的因素共同水到渠成而至的。而這樣的推舉結果要遠比因為努爾哈赤的一紙遺書得來的結果更具說服力,我想這大概也是努爾哈赤在最後的時刻裏仍舊沒有立下遺詔的原因吧!
而在此次汗位的繼承中,最明智的莫過於大貝勒代善及和碩貝勒濟爾哈朗了。代善以鞏固後金的大局為重,甘願讓賢,倡議推立皇太極;而濟爾哈朗雖然是舒爾哈齊的兒子,但是卻自幼長在努爾哈赤的汗王宮裏,而且和皇太極的關係非同一般的要好,所以便毋庸置疑的鼎力推舉他了。當然了,事實也正如他們所說的那樣,但凡與皇太極有過接觸的人們都知道,皇太極不但有才更具德品,所以‘德才兼備’這個詞,他皇太極是當得起的。而且他的遠見卓識、寬廣的心胸,睿智的頭腦,都不愧於一代帝王的稱號。皇太極有勇有謀、膽識過人、懷揣天下、胸納山河的氣度,在當時是任何一位貝勒都無法睥睨的。更可況他所倡導的滿漢“同屬一體”的言論,更是讓很多的漢人為之所臣服,亦從此成就了大清這一輝煌朝代的興起。
對於皇太極的繼位,多爾袞很是懷恨,他恨的不僅僅是自己在汗位的繼承上輸給了皇太極,從而讓他順利的繼承了汗位;更狠的是最終皇太極還是決定,讓他的額娘——阿巴亥以殉葬的方式結束了她的生命。阿巴亥最後還是沒能逃過命運的作弄,以她三十七歲的年輕生命,為努爾哈赤的光輝一生,點綴上了最後的一筆濃重色彩;同時也讓多爾袞兄弟從此後成為了孤兒,再也無依無靠了。
當哲哲把這條消息告訴給玉兒的時候,玉兒當時就有些傻了。她開始同情多爾袞了,還不到十五歲的他,從此後便要獨立靠自己的智慧而生存了;再不會有從前的那種,為所欲為的日子了,一夜間父母雙雙去世了,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實在是過於殘忍了些。可是玉兒的心裏更多的是在為皇太極擔心,擔心這樣一來多爾袞兄弟會懷恨在心,從此後他們兄弟之間不能再有和睦而言了;更可怕的是今後會‘麵和心不合’,這樣一來對皇太極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皇太極登基不久,就命人重新設計了圖紙,將原來的四貝勒府與汗王宮重新擴建了一下,這樣一來原來的四貝勒府直接就和老汗王宮合為一體了,規模和氣勢極為雄偉輝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