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接受:事不要求全,人要能看破(3)(1 / 3)

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稱之為“貴”,可見人是多麼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稱之為“明”,又可見自知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見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見百步以外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

有一位優秀的女教師曾經說了自己的一段經曆: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做夢”,那時候的我很天真,看著那些受人尊崇的偉人,立誌長大後要做一個偉人,像他們一樣風光,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

但是,在我上初中的時候,我發現要想做一個偉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於是我將目標轉移了。那時候我告訴自己,既然做不了偉人,那我可以做偉人的妻子,時刻與偉人相伴也不錯啊。於是,我就開始在自己的人生中搜索偉人的蹤影,從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我發現偉人的蹤影從未在我的生命中出現過。

於是在大學期間,我放棄了尋找偉人的蹤跡,我開始夢想做一名老板,那樣就不用給別人打工,也不用受別人的使喚。但是,大學畢業後我才發現,我不僅要麵臨就業的壓力,還麵臨著專業的選擇。

直到我26歲的時候,我才真正地發現,我最適合做一名教師。於是,我毫不猶豫地走進了一所學校,找到了現在的工作,在這裏我很開心地度過了20年的時間。

還記得在我麵試的時候,麵試官問我為何選擇教師這個職業,那時候我就說出了自己的經曆。其實,人生就是這樣,隻有認識了自己,才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行業,隻有在適合自己的行業上,才能夠展現自己的價值。

人生如秤,對自己的評價秤輕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隻有秤準了,才能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可現實中人們常常會秤重自己,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辦事忽左忽右,不知輕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尷尬和悲劇。

當然也有秤輕自己的人,其表現為往往自輕和自賤,多萎靡少進取,總以為自不如人,自慚形穢,而經常處於無限的悲苦之中。蘇東坡有詩曰:“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自己認知自己往往帶有自我喜好、情緒乃至價值觀,所以往往容易片麵甚至錯誤。

人都喜愛聽好話、奉承話,不自知的人聽到好話、奉承話,便會信以為真,飄飄然,覺得自己好偉大,他沒有考慮在這些話的背後,說這話的人的目的是什麼。

齊威王的相國鄒忌長得相貌堂堂,身高八尺,體格魁梧,十分漂亮。與鄒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長得一表人才,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鄒忌起床後,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鏡子麵前仔細端詳全身的裝束和自己的模樣。他覺得自己長得的確與眾不同、高人一等,於是隨口問妻子說:“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來,誰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邊幫他整理衣襟,一邊回答說:“您長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麼能跟您比呢?”

鄒忌心裏不大相信,因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認的美男子,自己恐怕還比不上他,所以他又問他的妾,說:“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些呢?”

他的妾連忙說:“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來訪,鄒忌陪他坐著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順便又問客人說:“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客人毫不猶豫地說:“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鄒忌如此做了三次調查,大家一致都認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鄒忌是個有頭腦的人,並沒有就此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