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書法故事

書法五千年

作者:劉霞

她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給自己取名為“曌”,這個新造的“曌”字,盡管意思和讀音與“照”字相同,但結構特殊,能使人聯想到日月當空,光芒萬丈的磅礴氣勢,這也可能是武則天特別鍾情這個字,並選作自己名字的原因。“則天”二字是後世對她的稱謂。

公元637年,14歲的武則天入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被賜名“武媚娘”。唐太宗有一匹烈馬,無人能夠馴服,小武媚娘說:“這有何難!先用鐵鞭,再用鐵錐,還不行,一刀割斷喉嚨。”小小年紀就透出一股狠勁兒。太宗死後,武則天出家為尼,後來被接入宮中,獲得高宗的寵愛,32歲時被冊封為皇後。高宗去世七年後,武則天登基,成為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她在位十六年,算得上是有所作為的皇帝。她改革科舉製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密封閱卷也是她最早提倡的。武則天還能知人善任,她任用狄仁傑等著名賢臣治理天下,統治期間的社會可謂政通人和。但是,武則天對待政敵也是非常殘忍凶狠的,據說為了嫁禍王皇後曾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兒。

武則天對書法十分喜歡,不僅自身的書法造詣非常高,還對推動書法的發展貢獻卓越。

有一天,武則天詢問王羲之後裔王方慶:“你家中還存有王氏祖先的真跡嗎?”王方慶趕忙獻出了家藏的祖先真跡。武則天令人複製了摹本,將真跡歸還給王家。這件事不僅可以看出武則天為人灑脫的一麵,也感受到她對書法的熱愛。唐以後,“二王”真跡蕩然無存,而這些被稱為《萬歲通天帖》的摹帖,就成了武則天為後人保存的一項文化遺產。

文獻記載和留存證明武則天擅長行草。她的《升仙太子碑》開了行草刻碑的先河。碑額的“升仙太子碑”兩行,用飛白寫,裝飾性很強。該碑中以行書為主,夾雜草書和楷書,還夾雜著她自己創造的新字,反映了她率意揮灑的氣勢。

從《升仙太子碑》上我們可以看出,武則天的字無論是用筆還是結體上都與太宗李世民的作品很相似,但是字型扁方,不夠挺拔,英氣也稍顯遜色。武則天的丈夫唐高宗對書法也非常用功,他的書法圓潤俊華,不亞於名家。和高宗相比,武則天的字要豐滿、堅硬些。

武則天熱愛文字,熱愛書法,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但是她的墓碑上卻沒有刻一個字。有人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誇耀自己功高德重不是文字所能表達的;又有人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還是不寫碑文為好;也有傳說記載,武則天的兒子恨透了自己的母親,藏了寫好的碑文,留下了一塊無字碑。

究竟是何種原因,這可能永遠是一個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