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一時佛遊於如來寶淨高座。則為如來之所建立。積無極德已為莊嚴。所遊道場。佛慧報應蠲除所行。升菩薩宮講無量頌。如來所歎顯立威變。聖導無礙普有所入。誌存微妙誘進權行。等過去慧於當來劫弘大究竟。其德無量。順平等覺善轉法輪。無限之首諦分別慧。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悉睹眾生心之諸根。度於彼岸。曉了方便斷除諸著邪業之行。為造佛事。莫不篤信化令寂定。與大比丘俱六百萬。其心調和。消除掛礙塵勞之欲。乃為如來法王之子。修深妙法興發道化。無有顛倒威儀顯曜。成就聖路為大眾佑。如來安詳獲善究竟。複與菩薩大聖眾俱。無量無限不可思惟浩浩大會行無所拘。諸菩薩等斯須之間。尋能超越無量佛國。便設權宜供養奉事十方如來。有所谘啟聽受經典。不以厭倦。而常精勤勸化眾生。智慧善權以用超殊。至於彼岸。得度無極而以建立無礙脫門。便得超越一切眾想望報羅網。近一切智諸通之慧。
其名曰明天菩薩。選遊步菩薩。擇戰鬥菩薩。照明藏菩薩。蠲慢意菩薩。踴步菩薩。眼觀菩薩。雷音菩薩。離冥菩薩。如是等類諸菩薩眾不可限量。無邊無際不可引喻。
爾時世尊歎詠菩薩所生道場。其法名曰無陰蓋辭。一切菩薩徑路清淨。諸佛之法力無所畏。具足究竟聖慧之事。於諸法典而得自由。總持之門。所入法印敢可遭遇。決眾法門聖通無極。超入於慧不退轉輪。說不回還。諸乘平等所導無二。遊無所壞一品法界。而分別說眾生心根所入之慧。獨步堅強決了諸法。滅除一切諸魔之場。已度眾患隨應順法。律化眾塵諸邪之見。入無限慧方便勸助。行無邊際谘嗟權慧。十方諸佛所共宣暢。達無希望行無掛礙無處之門。分流興隆一切諸法。決了如應而等普入。有想無想體解聖達。遊於深妙緣起之事。顯明道業無極德慧。佛身口意而以莊嚴。於此三事心行所歸智慧無盡。越諸聖諦壞聲聞乘。身心澹泊開演明哲。教化緣覺致諸通慧。導利大乘入於道品。於一切法而得信忍。宣揚如來所因興德。講說分別誦讀宣現。智慧教授。開示流布靡不周遍。
爾時世尊講說於斯善慧法典。宣弘普誦。時眾會中有一女人。名曰寶女。即從坐起。右手執持妙珠瓔珞白世尊曰唯然大聖。如我所言至誠不虛。設此眾會佛所說法大士所講。吾能具足持斯經典。普於十方流布弘廣。勸無量人。於此法寶建立無上正真之道。如是所誓不改易者。如來威神使斯貫珠顯示聖旨。於時世尊。因眾現變。令諸菩薩。皆於其上。化成棚閣珠交露帳。斯諸正士。然後來世成正覺時。如其佛土微妙嚴淨佛道場樹。當使於今現此瑞應。眾寶棚閣珠交露帳令斯會者睹其嚴淨悉皆悅豫。於時寶女。前詣佛所則散珠瓔。散珠瓔已。佛之威神。寶女之德誓願至誠。在於佛上及諸菩薩上虛空中。化成棚閣珠交露帳。辟方弘廣。若幹種變奇特殊妙。周匝平等莊嚴校飾。分布安處正無傾斜。時諸菩薩各心念言。如我等身本往古時誌所誓願。當令吾等佛土嚴淨。道場覺樹亦複如是。斯諸菩薩如心所念。各各自見交露棚閣。適睹此已怪未曾有。前白佛言。甚為難及。天中之天。其寶女者所建立力。能為我等顯現瑞應。無央數劫所發誌願。今此寶女。一心念頃悉令現矣。世尊告曰。如是正士。如汝所言。寶女發意如誌所建。行道以來於六十二百千億垓諸佛之所。殖眾德本。乃致若茲至誠所建真實誓願。以是之故。今斯寶女如其所誓。被德之鎧尋使成立。諸正士等。又寶女者設欲誌願。於斯三千大千世界。普雨天華悉令周滿。則如所言輒雨名香搗香澤香雜香衣服膳饌。設複欲令幢蓋繒幡自然莊飾周遍虛空。尋如意成。若複欲令天地水災自然興者。若複火災則如所言。便有水災自然火災。設複欲令水災火災蠲除。還複如其所言悉能致之。設欲令此一切眾會。悉自然變形體被服如轉輪王。尋悉能成。為四天王形體被服。天帝形像。梵天顏貌。大神妙姿容之像。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色像顏貌。則如所言悉能成之。正使欲令變怪現化億百千魔。一一魔者手各執持百種刀杖。令此眾魔堅住不動。不設刀杖悉使化成若幹品種諸珠瓔珞。須縵眾華思夷之華。皆輒如言。若複欲令玄絕曠野。自然變有飲食衣被。為大城郭。十八億家遊居其中。如其所言皆能致之。三千世界所有形像。欲令顏貌皆成如來。尋輒如誌。若複欲令一切眾會處在虛空。悉當如言。諸族姓子。斯寶女身欲令無量無限無有邊際佛之境界。諸佛世尊所說經典。於虛空中皆為通達。具足眾備普聞音聲。如佛所言無有缺減。十方佛辭亦如所說但能宣暢。於是寶女。立願之力神足變化。普示現之如此色像。則於佛前說是頌曰。
以寶為業。執妙聖珍。演說豪尊。
無量道德。則以蠲除。塵欲嗔結。
乃布惠施。七覺之寶。以寶光明。
照眾窈冥。若幹品類。明月珠曜。
尊上琦珍。寶英最勝。今以瑰珠。
恭奉安住。假使瑪瑙。首藏明珠。
焰光之珠。無垢藏珠。日月之明。
所出光暉。蒙尊所照。而悉覆蔽。
觀能仁身。無能限量。所荷之佑。
致獲十力。住立斯土。極至上界。
觀察聖體。轉顯加倍。一切眾會。
各各見佛。悉自念言。尊在我前。
皆從方麵。悉見佛顏。紫金縱容。
無比之貌。正使坐時。臥寐經行。
若複現在。處眾會中。言辭若嘿。
樂立禪定。威儀無比。聖智無限。
一一毛孔。所演光暉。則能普照。
一切十方。身如蓮華。最勝弘滿。
猶如誌性。令意寂然。常立誠諦。
所雲真實。如口所言。尊行相應。
曉了分別。諸法之誼。稽首道備。
得度彼岸。
爾時寶女以此頌偈讚佛德已。白世尊曰。我身今欲谘問如來。於斯經典章品之句誌所趣向。設見聽者乃當自陳。佛告女曰。恣所欲問。吾當為汝分別說之令心悅豫。於時寶女見佛聽之歡喜踴躍。白世尊曰。何謂菩薩常懷至誠。雲何如來為諸菩薩說真實辭。何謂菩薩而應順法。雲何如來為諸菩薩講說經典。何謂菩薩尋應威儀。雲何如來為諸菩薩而說議趣。何謂菩薩奉順律教。雲何如來為諸菩薩講決律事。
佛言。善哉善哉。寶女所問。欲暢仁賢真要辯才。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於時寶女受教而聽。佛告寶女。菩薩有三法常懷至誠。何謂為三。未曾欺佛。不自欺身。亦不欺誑一切眾生。何謂菩薩欺於諸佛而欺己身及與眾生。假使菩薩興發無上正真道意。誌慕聲聞緣覺之地。而誓求願意甘樂之。是為菩薩欺佛己身及與眾生。何謂菩薩不欺諸佛己身眾生。假使菩薩發大道意。設令勤苦遭眾惱患為諸眾魔所見嬈試。為諸外道所見逼迫。毀辱誹謗而戲弄之。百種罵詈撾捶危害虛妄之事而以加己。誌性寂然不起怨結。不懷怯弱不成迷誤。不恐不畏不以憂戚不以為恨。續秉一誌誌性堅強。平等之行不舍道意但執惠心珍寶之心。常懷道心。一切世間最尊第一。又複發心為諸眾生。救護歸命令得超度。所興之心而無等倫無以為喻。不退不舍不在餘乘。常立一誌樂於佛道。導禦法輪。令諸群萌悉得麵見。現於諸力興顯如是。行步舉動遵修精進。終不破壞他人言教。是為菩薩不欺諸佛不自欺身亦不侵欺一切眾生。假使菩薩不欺諸佛不自欺己不誑眾生。是為菩薩第一至誠。彼以四事不欺諸佛順於堅固。而應威施。所為力強。精進殷勤。複以四事不自欺身。誌性仁和。質直其心。無有諛諂。亦無虛訑。彼以四事不欺眾生。方便應病。慈心湣哀。加以四恩。是為菩薩第一至誠。不舍道心而不違失往古之願。佛複告寶女曰。菩薩至誠。謂口寂然護於言語。所說無缺口辭真諦。在於獨處若大眾中。言常至誠。不以國故而兩舌也。不以珍寶具足貨業而欺虛言。不以父母親族貪財惜費而兩舌也。佛語寶女。有三十二事口辭清淨。何謂三十二。羞慚(一)。造德(二)。常懷恥愧(三)。等修於善(四)。不為劣惡(五)。不索譏謗(六)。不為卒暴(七)。教化諸天(八)。不興恐懼(九)。燒諸惡趣(十)。開演善歸(一)。賢聖所命(二)。恭奉明智(三)。其內清淨(四)。善修於外(五)。而受言教(六)。分別言辭(七)。無[革*亢][革*卬]說(八)。口演柔軟(九)。言語殊特(十)。口暢香潔(一)。而隨教命(二)。無有欺詐(三)。無所熱惱(四)。造業可愛(五)。內無有失(六)。外亦無誤(七)。不為罪業(八)。造眾佑地(九)。樂於佛道(十)。傳語至誠(一)。言輒獲利(二)。是為三十二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