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微脈、細脈
以心振幅的減弱為主因,也有血容量減少的因素。偏於前者的,表現為上下無力的微脈;偏重於後者的,表現為邊幅細小的細脈。微脈可以兼見細象,亦可不見細象,而以上下無力為主,此為與細脈區別處;心振幅的強弱,可以比之於中醫學中的“氣”,振幅小相當予氣弱,所以微脈主要主氣虛;《瀕湖脈學·主病詩》中有“關脈微時脹滿形”之句,好像是指實證,實際是指脾胃氣虛所致的虛脹,是運化功能低下而心振幅不足以搏出所需熱量的血源而來的“脹滿”,所以脈象見微。細脈主要是血容量減少,加以血管收縮而來,所以應指細小,《脈經》稱“若絲線之應指”,由於物質減少,所以主血少、精少。微細兩脈往往同見,所以然者,微脈反映氣虛,細脈反映血少、精少,氣血相互影響,氣虛可以少生血,血少可以難增氣之故,但其間二者之別是應該注意的。
11.緊脈
主要由血管緊張度增加而形成,與肌膚張力的增加而約束血管也有關。其緊張度較弦脈更進一步,所以《脈經》說“如切繩”,但並不象“真弦脈”的“如循刀刃”。由外寒而來的緊脈,是機體對寒的對抗防禦而使交感神經興奮,促使肌膚血管緊張所引起,故出現於熱病初期無汗時期;由內寒而起的緊脈,是血管收縮拘攣而來,所以在寒性胸、腹痛時可以見到。血管神經性頭痛及其它原因引起血管拘攣時亦可見到。緊脈在機體蓄積熱力而後開始抗寒性因素時,可向數、大等脈轉化,在機體本身趨向疲憊時則可向虛性脈轉化;如果由血管緊張,加以血稠度增加而來的緊脈,往往挾有滑像,多為鬱熱引起,可見於肥人而血管硬化患者。
12.緩脈
緩脈有二種意義,一是至數上的緩,一息四至,一是和緩之緩。此脈是在四種因素互相配合最好的情況下出現的,心搏頻率不快不慢,振幅不強不弱,血液在血管中處於飽和狀態,血管和肌膚張力緩和,既不約束,亦不鬆弛,所以出現“一息四至”、“應指和緩,往來甚勻”的現象,是健康人的脈象。其“從容和緩”現象出現在其它脈中,就是脈的“神氣”,就不是“真藏脈”,此種“從容和緩”,不能作不大、不小、不快、不慢解釋,而是指柔和現象。緩脈在脈學中也談到主病,但主病的緩脈必兼見其它脈,如主風必兼浮大,主虛必兼軟弱,主表濕兼濡,主裏濕兼沉等;應按其它脈分析,不屬緩脈本義。
13.弦脈
主要由血管張力增加而來,指下“如按琴瑟弦”,所以稱作弦。脈學中主肝膽病,或肝膽病以及其它髒器或其它髒器病涉及肝膽時也可出現弦脈,如胃痛吐酸,可在右關部出現弦脈,瘧疾病的脈多弦等,但此類病的弦脈多兼見別種脈:從肝病與弦脈的關係,再從弦脈的出現與血管神經緊張的關係,可以測知中醫學中所說的肝與現代說的神經有密切關係。體內有疼痛時也可見到弦脈,此亦為血管拘攣收縮而來,與緊脈理同,痢疾脈弦的原因就由於此。
14.牢脈
是沉、長、緊三脈的合並,指下有堅牢之象,所以稱牢。《脈經》認為“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其實“實大”加“弦”,即是緊脈。牢脈由血管緊張度、血液粘稠度、心振幅均有增加而來,亦與肌張力增加有關,因此曆來都主裏實證;由於陰寒凝積,血管痙攣,心振幅因要求改善血流量以對抗寒積而增加但又受血管緊縮的約束而出現牢脈,所以牢脈主“腹心寒痛”。在血管硬化到_定程度時亦可見到牢脈,此為血液稠度增加,血管壁增厚,心搏傳導必須增強而來。但此種脈中、沉取時均可見,不像牢脈隻有沉取可得,而脈的成因有相同之處。
15.濡脈
為微、細、浮的兼合脈,《脈經》稱;“如綿在水,輕手可得,按之無有”,李瀕湖說:“濡形浮細按須輕”;此由心振幅弱,血容量少,肌膚張力亦不足而來,所以主氣血俱虛,由“亡血陰虛”、盜汗、血崩、脾濕而致的氣血俱虛到一定程度時可見此脈。有人以濡脈主傷濕,要由傷濕導致氣虛而後始可見,即使是表濕證也要到表氣虛時。
16.弱脈
緣予心振幅低,血容量少,也有粘稠度降低的可能,而血管則因適應血容量而變細,由此而產生沉、軟、細合並的弱脈。振幅弱,是中醫學中的陽虛或氣虛,血容量少或粘稠度不夠,是陰虛或血虛,因此弱脈與濡脈同樣主氣血俱虛,所不同的是濡在浮取而得,弱在沉取而得,其間有陰虛而後陽虛、陰虛而後陽浮的不同;濡脈陰虛而陽浮,故有無根之比,弱脈則陰虛陽弱,兩者肌膚張力有小、大之別,心振幅減弱程度也不同。
17.散脈
散是散漫之義,包括頻率、振幅、血容量的散漫或渙散,以及血管張力的渙散在內。由於頻率的散,所以“至數不齊”;由振幅的散,所以“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由於血管張力的散,所以“有表無裏”;此種頻率、振幅、張力的失掉規律,總起來是功能上的紊亂,與白律神經功能的紊亂有很大關係,所以散脈總的是元氣虛損的表現,所主的怔忡、白汗、溢飲、腑肘腫等,均是由於心陽、脾陽的虛衰而引起的。此脈的出現,機體已瀕於險境,實際上與無根脈同,類於“蝦遊”、“魚翔”、“波台”等脈,所以古人有以之作為死脈的。
18.伏脈
由血管緊張拘攣度增加,使心振小而有力,但不能鼓至肌表而來,與肌膚張力亦有關。血管拘攣為機體對抗宿食、老痰、積聚的反射,心振幅小而有力,是外受 (包括血管緊縮因素在內)所促成,欲求滿足全身需血量之故,亦為欲求通過此種調整而排除積滯之故,所以陽明腑證中可見到伏脈,傷寒戰汗前也可見到伏脈。在中醫學中,伏脈多數是寒傷陽氣,陽氣暫時處於蓄積力量時期出現的,傷寒戰汗前即屬此種情況,故一旦陽氣足以抗寒即戰汗而熱解,則伏脈消失。伏、牢二脈相近,其區別是牢脈的血管緊張度與心搏力均較伏脈為甚。
19.動脈
由於心搏頻率加快,支配血管的神經功能紊亂、緊張度與舒張度不統一而來。《脈學》中說:“專司痛與驚”,痛是引起血管痙攣的原因,也是心搏加快的原因,中間有神經的關係,心搏加快與對抗血管痙攣也有關係。“泄痢”、“拘攣”、“男子亡精女子崩”等,均要通過血管痙攣而後才導致動脈的出現;不導致血管痙攣的“男子亡精女子崩”,就隻能出現其它脈象,所以上述幾種動脈的主病,隻是在出現動脈患者身上可能有這些病,而並非這些病必見動脈。動脈的血管痙攣程度要超過革、緊、牢脈的程度,致支配血管的神經在過於緊張情況下出現紊亂狀態而表現為動脈,此種紊亂,不可能固定在某一部位,所以舊說動脈隻見於關部是不確切的。應該其他部位也可以見到,此點正是與短脈的區別處。動脈本身尚屬病機由實轉虛過程中的表現,如果處理不及時,症情就可進入虛途。
20.促脈、結脈、代脈
此三脈均由心搏頻率的改變而來,頻率加快而兼有傳導不良,出現數中——止者為促脈;頻率慢而傳導不良,出現遲中——止者為結脈;頻率改變不表現在快慢方麵而因傳導不良,脈動間歇出現在固定至數中的為代脈。故此三脈可見於傳導阻滯、期前收縮等心律失常患者。促脈由熱性因素使心力被遏製而起,凡痰、食等積滯化熱,以及毒熱入營,或其它高熱引起心力時可以見到此脈。在熱性病出現促脈之前,常可見到暗脈波與前脈波接近的重複脈,此種脈象亦屬促脈範圍,《傷寒論·太陽篇》的促脈屬於此範圍。熱病至循環衰竭開始時,亦往往見到促脈,《傷寒論·少陰篇》的促脈屬於此範圍,《傷寒論》中二類促脈,雖同屬於熱病引起,但有虛實之分,故促脈雖主熱,但由於已經引起傳導不良,就不能不留心到心力不全的一麵。結脈在脈學中主陰盛和正虛二種病性;心搏減慢和心搏歇止,是功能上的不全,所以主虛,虛證除了由真正的物質不足或功能低下所引起者外,還可由老痰、積滯、癰腫、等阻滯氣血而來,由於未能引起發熱,所以此類積滯稱為“陰盛”,如冠心病的因痰滯血瘀而見結脈,就是如此。代脈主病與結脈相類,有虛有實,但代脈虛多實少。《針灸甲乙經·經脈篇》提到“五十動而一代者,五髒皆受氣”,所以歇止在五十動以外的代脈,中醫曆來認為無病。所以有此種看法,是因為見此脈時,短期中不出現危險之故,但實際總離不開傳導不良的因素,包括呼吸歇止在內,所以總是有虛的內在情況,正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說的“代則氣衰”;孕後出現代脈,是由於胎兒逐漸形成,氣血暫時有積聚之勢,迨其逐漸適應,代脈也隨之消失,於此等代脈,就不能單作虛看,而應與結脈同樣理解為虛中有實。促脈要注意熱中有虛,結脈要注意寒中有實;虛實之區別是應指有力與否,這又關係到心振幅的強弱,搏出量的多少,促、結、代三脈中,如心振幅和搏出量均小,則屬虛,否則應指都兼有脈幅寬、脈波滑的現象,則為虛中有實,如有積滯的結脈和懷孕三月而見的代脈,應指必兼有力或帶滑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