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睿智從容,淡定取舍:抉擇時要靜得下心(3)(2 / 2)

德山禪師在尚未得道之時曾跟著龍潭大師學習,日複一日地誦經苦讀讓德山有些忍耐不住。一天,他對師傅說:“說實話,我真誠地想跟著師父您學習,但是這樣的生活讓我覺得無趣極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該繼續下去……”

“鷹是世間壽命最長的鳥類,當鷹活到40歲時身體各方麵開始老化,爪子不能有力地抓住獵物,喙變得又長又彎,羽毛長得又濃又厚,飛翔都顯得有些吃力。這時,它有兩種選擇:在懸壓上築巢,安然地停留在那裏等死,或者開始一次痛苦的重生——”,龍潭大師笑著說,德山滿臉迷惑。

“你知道嗎?”龍潭師父繼續說道,“那是一場150天漫長的磨煉。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待新的喙長出來。它會用新長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來。當新的指甲長出來後,就再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個月以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鷹經曆了一次新生。”龍潭師父頓了頓,意味深長地問道:“靜下心來想一想,如果你是一隻老鷹,你是選擇等待生命的枯萎,還是選擇生命的重生?”

盡管痛苦蛻變的過程非常殘酷,老鷹還是選擇放棄安逸的等待,得到了鳳凰涅盤般的再生。終於,德山明白了自己想做一代大師必須忍耐誦經苦讀的寂寞、平淡,後來他果然青出於藍,獲得了顯著成就。

盡管抉擇是一個痛苦選擇的過程,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明確自己內心追求的東西,知道孰是孰非、孰輕孰重,為了熊掌拿出魚,有舍才會有得,這是保持生命得以延續的智慧,也是我們獲得內心平衡的好方法。

試想:想獲得清閑而辭職在家,但是又會害怕因無所事事而失落;為了得到高薪想尋覓到一份好工作,但是又擔心責任太重、壓力太大……如果總是這樣患得患失,又怎能讓自己的內心獲得平靜,收獲快樂呢?

明白自己應該堅持什麼,又該放棄什麼,這是一種大格局的果敢和膽識。因此,當我們麵臨“老鷹再生”式的抉擇時,要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內心到底追求什麼,“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大學畢業後,成績優秀的杜嘉拿到了學校出國進修的機會,同時一家全國500強的大公司也向他拋出了“橄欖枝”,承諾提供給他一份專業對口,待遇優厚的工作。留學,工作,這都是好事情,但杜嘉開始惆悵起來,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了——

出國進修的機會太難得了,但是各方麵的投入太大了,自己的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經濟負擔會很大,而且出國回來後可能找不到這麼令自己滿意的工作,變為“海待”。現在這份工作可以讓自己獲得很好的發展,而且還能讓父母過上衣食無憂的好生活……

不過,杜嘉是一個聰明的人,“我到底想要什麼呢?”,他一次次地這樣問自己。最終,他確定留學是自己一直夢寐以求的夢想,也是大部分人人生成長最快的一段經曆,這不能用金錢回報來衡量。於是,他毅然放棄了待遇優厚的工作。

在留學的三年時間裏,杜嘉在當地圈子裏有了很多朋友,他收集更多元化的信息,思考、溝通、談判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畢業後他回國自主創業,如今已然碩果累累。而且,他再也不會為選擇所累,不再為放棄所傷。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義者也。”靜心想想自己內心追求的東西,明確孰是孰非、孰輕孰重,你必然就知道該如何選擇。

有了這樣的認識後,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和物欲橫流的社會,在進行抉擇的時候,我們不要總是想著讓自己多得到一些,糾結於得與失的比較中,要懂得果敢的放棄和義無反顧的選擇,這是是勇者與智者的修煉。

抉擇時靜下心來,把握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的人,為了得到熊掌坦然地拿出魚,如此我們便能獲得內心追求的東西,心中的不平衡自然也就會減少甚至消失,以快樂和愉悅的心情生活,並且把握住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