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楊瀾解釋說:“做完一係列的加法後,我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得不能自控,我留給自己和家人的時間太少了,我有了冷靜的思考,明白了人生中不可能什麼都能要。於是,我開始做減法,把自己定位於一個懂得市場規律的文化人,一個懂得世界交流的文化人。如今,我很享受自己的事業和婚姻。”
在生活的某個時刻,某個瞬間,我們應學會用加法;另外一個時刻,另外一個瞬間,則要果斷地用減法來處理。做好人生的加減法,你會在人生的舞台上擁有一個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的轉身,邁向成功和成熟的可能性就會隨之增大。
你想感受到心靈的輕鬆嗎?你希望走好人生後麵的路嗎?那麼,你就要時常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看看自己是不是忘記了做減法,還需要做哪些方麵的減法,然後有選擇、有目的地做好人生的減法。
4.人生中的“不為”
沒有人是三頭六臂無所不能的,即使再優秀的人,精力和體力也是有限的
兩千多年前,孔子即認為君子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就是“做”,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就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就是“有所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人生不“越位”,這才算得上是“君子”。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之所以時常感到身心疲憊,舉步維艱,正是因為沒有抵達“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境界,習慣像“超人”一樣大包大攬身邊的事情,凡事追求事必躬親、親曆親為。
的確,沒有人是三頭六臂無所不能的,即使再優秀的人,精力和體力也是有限的。如果凡事苛求自己,讓自己背負的角色太多,非要把自己拔到那些完不成的極限和遙不可及的高度,怎能不心受折磨?
作為IBM公司的總裁,美國商場上呼風喚雨的大人物,湯瑪士·華生的能力毋庸置疑,他又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認為公司上下沒有哪一部分能離得開他,因此密密麻麻事宜的日程塞滿了湯瑪士·華生的每一分鍾。
後來,湯瑪士·華生感覺到生活如同失去了重心,每天都心神不寧、疲憊不堪……先是嘴上起泡,接著是出現各種上火症狀,後來胃也開始不舒服了,血壓也持續升高,而這加劇了他工作上的失誤,甚至在一次工作中暈倒。
到醫院一檢查,湯瑪士·華生被診斷出罹患心髒病,醫生要求他立即住院治療。華生一聽,如晴天霹靂,他立刻焦躁地說:“那哪行!我們公司可不是一個小公司啊,我又是公司的總裁,我每天承擔著巨大的工作量,有忙不完的工作等著我,現在我怎麼能安心住進住院呢!”
醫生無奈地看著華生,沒有再進行勸說,隻是邀請華生一起出去走走。一直走到郊外的墓地時,醫生指著一個墳墓,輕輕地說:“你我總有一天要永遠躺在這兒,是不是?那時候,因為你的離開,公司就不照常運作了嗎?公司就會關門大吉了嗎?”
聽完這番話後,華生站在那兒沉默不語,思索良久,“是啊,我每天忙忙碌碌,公司的大小事情都包攬下來,這就是我覺得越來越累的原因吧?!如果我離開了,我的工作會有人接手來做,而公司依然可以照常運轉。”
依照醫生的指示,華生向IBM的董事會遞上辭呈,安心地住院接受治療。結果,IBM並沒因此而一蹶不振,至今依然是蜚聲國際的大公司,而華生本人也獲得了心靈上的平和與安寧,生活漸趨平緩。
就像華生所感慨的那樣,沒有誰是無所不能的,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包攬下來,追求“事事通”的結果,往往隻能是“事事空”。因為,背負的角色越多,身心越容易疲憊而沉重,也就忘記了自己最初上路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