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校工作也是群眾工作(1 / 1)

學校工作也是群眾工作

祝靈君專欄·群眾工作

2003年9月,我到日本研修,期間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中小學教育。日本的小學生上學、放學幾乎看不到家長接送。9月下旬的日本東北部天氣已經很冷,滿大街的學生依然穿著短褲,一點沒有怕冷的感覺。而且,在電視節目中,經常播放中小學生組織各種體育比賽,一種以一個個班集體為單位的集體跑步的比賽讓我印象深刻,賽後許多學生接受采訪,無論輸與贏都表現出堅強的意誌和強烈的集體主義感。那時,我感覺到日本人很善於訓練下一代,訓練他們強健的體魄,堅韌不拔的意誌和為集體而奉獻的集體主義精神。

其實,在現代中國的教育中也曾出現過十分重視體能訓練、意誌品質訓練、集體主義精神培養的內容,其訓練的方式絕不是僅僅靠課堂灌輸。

記得我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經常聽到比我大幾歲的“學長”們談及前幾年學校校長的故事。那個校長自稱“大字不識幾個”,是在學校推行“鞍鋼憲法”經驗時由一個普通農民當上的小學校長。這位校長自己不識“大字”,卻非常尊重認識“大字”的老師,也非常重視讓學生上體育課並參加勞動,而且校長還經常帶著全校師生一起勞動。20世紀80年代初,盡管這位校長退出了職務,但是讓學生和老師一起參加勞動這個做法卻一直保留了很長時間,以至於我上小學的時候,還親身體驗了參加勞動的感覺。每到農忙時節,小學就要放幾天農忙假,由老師帶著學生去幫助農民勞動。記憶最深的是在五六月下大雨以後,學校立即組織起來去幫助農民栽紅薯苗。天上下著雨,同學們都光著頭,不斷的彎腰栽苗,滿頭大汗,分不清哪是雨水,哪是汗水。學生們保持一致的隊形,集體行動,在默契中培養集體主義精神。一場勞動下來,也沒有幾個孩子感冒,感覺身體接受大自然的洗禮。在集體勞動中,老師和學生的感情也自然變得更融洽。不斷地彎腰,意誌品質就是這樣訓練出來的。如今回味起來,從小孩的朦朧感中品出了人生初次參加集體勞動的味道,沒有感覺到特別的難受與不適應,相反,勞動既使我鍛煉了身體,也使自己增長了對生活艱辛的認識,豐富了對大自然的認識。從小學的經曆中,我看到了積澱經驗與常識的重要性,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努力學習知識,把常識的積澱與知識的儲備結合起來,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目標。

學校工作是及其重要的群眾工作。然而,一些黨員幹部的頭腦中並沒有形成學校工作是群眾工作有機組成部分的認識,以為做群眾工作就是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群眾的工作,以為群眾工作就是做成人的工作、做困難群眾、特殊群眾工作。實際上,學校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就為我們輸送什麼樣的群眾和黨員幹部。小樹苗沒有扭正,長大以後就難以扭正了。在中國共產黨曆史上,重視學校工作曆來是我們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陝甘寧邊區,為了掃除延安當地90%以上的文盲,邊區政府將財政收入的25%支出到教育領域,延安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大學城,掃盲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許多黨員幹部和群眾都是在那個時期接受文化教育的,農民孩子上學不要錢,當地文化水平大大提高,掀起了延安時期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新高潮。

但當前,我國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過度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的生活教育、忽視對想象力的塑造。

做學生工作,光靠老師不夠,孩子教育不成功,家長在很大程度上負有責任。當代家長教育的大量實驗表明:兒子與父親的關係極大地影響他將來在職場中與上級的關係,與母親的關係將會影響他的婚姻與戀愛觀;女兒與父親的關係將極大地影響她的婚姻與戀愛觀,與母親的關係影響她與周圍女性朋友的關係。因此,需要成立家長學校,由家長和老師共同研究如何教育孩子;需要聘請校外輔導員,向孩子傳播如何當一個腳踏實地的人、如何當一個普通公民的理念,並輔導孩子動手。這些理念的灌輸其實是教育孩子從小養成愛崗敬業、做一行愛一行的意識,把每一行做好了,就是社會的精英。社會精英都是由普通人培養出來的,中華民族隻有腳踏實地才會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提出,“精神文明建設要‘從娃娃抓起’”,“要從培養未成年人的愛國情感、遠大誌向、文明習慣、良好素質等這些基本工作做起”,並把它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責任編輯/吳文仙)